青海贵南牧场人九十载的史诗级赞歌

科普三舍 2024-03-07 00:38:41

存史资政,以史鉴今。《中国农垦农场志丛》是我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记录展示农场形成发展脉络、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丛书。近日,该系列丛书频添新作,《青海贵南牧场志》正式问世。

定价:228.00元

修史资治,鉴古而知今。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借青海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列为全国第一批中国农垦农场志编集单位的东风,公司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真实记录牧场的过去,也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现在。在新的形势下,用新的理念编纂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例完备、严谨规范的《青海贵南牧场志》,既是历史的难得机遇,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更是几代牧场人的共同愿望。

自2020年7月公司被列为全国第一批中国农垦农场志编纂单位起,公司党委就积极行动起来,迅速启动编工作。全体编纂人员以原有场史资料为基础,矢志不渝,克服资料乏、经验不足等困难,内查外调,整理归纳,取史存真,分工编写,数易其稿,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青海贵南牧场志》。可以说,场志的完成既凝聚着修志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也闪烁着集体智慧的光辉。谨以这部志书献给建场90周年,献给牧场的几代创业者,献给所有关心和支持牧场建设的人们,献给那些为牧场的建设事业献出了青春和生命的无数无名英雄们!

青海贵南牧场二分公司夏景

收获青海冷地早熟禾草籽

青海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所在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南州)贵南、贵德地区历史悠久,经考古发现,早在7000年前,这里就已经存在着人类活动公元5—7世纪,南北朝和唐时期,现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主要生产基地木格滩地区(莫贺川)是吐谷浑“河南王国”的王都和中心居地。“河南道”的开通为早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我国古代史上留下了闪亮的印记。

贵南牧场在青海省的位置

自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鲁仓军牧场成立至今,几代牧马人在这片热土上艰苦创业、风雨沧桑,走过了许多艰难曲折的道路。历史的演变、先辈的开拓,以及现代牧马人“以场为家、艰苦创业”的奋力拼搏,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留下了难以湮没的串串足迹。

公司的前身鲁仓军牧场和贵德军牧场就是在属贵德县管辖时建立的,主要任务是繁殖、育成、调教、拨补军马。1933—1949年,由青海省政府和国民政府军政部(后归联合勤务总司令部)领导,场名为贵德军牧场(当时贵南县尚未建政,场区在贵德县所管辖范围内)。

1949—1976年,牧场的经营方针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养马为主体,农牧结合多种经营”。这一时期,累计出场军马8256匹、民马14267匹,合计22523匹,属于全军生产规模较大的军马场。

20世纪70年代,马驹护理

特别是1961年9月二次归军后,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根据中央军委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的指示,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对场界进行了重新划定,形成了《六四年协议》。其主要内容为:场区部分草场及耕地划归地方,木格滩由贵南军马场开发利用,发展军马生产。在此大背景下,大规模展开木格滩的开发利用。当时,除一、二分场有部分军马外,大部分军马都在木格滩饲养,1971—1972年,木格滩马匹最高饲养数达到8000多匹。二次归军后的头三年,每年以三五百匹的速度递增。从1965年开始,由于基数逐年扩大,配种技术和饲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马匹递增都在千匹以上。1971年,根据总后勤部制定的“调整、巩固、提高”的方针,对马匹进行了质量普査,采取清群整群措施,组建核心母马群,年末存栏9721匹,军马生产达到最高峰。

20世纪70年代,军马场名马“黑走驹”

1963年,总后勤部军马局在军马育种计划中明确:山丹、贵南、黄城子3个马场,体高135厘米以上的中国良种马进行本品种繁育。按此要求,军马生产的重点是乘挽兼用马,军马培育以此为标准。1964年8月,召开全场育种工作座谈会,初步制订《军马育种(草案)规划》,以培育适应性能优良的青藏高原新型马种为目标,明确了“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育种方针。通过近30年的马匹杂交改良,培育出了适应性能优良的青藏高原新马种,1983年,其暂定名为“贵南马”。

20世纪70年代,培育的贵南马(母)

20世纪70年代,培育的贵南马(公)

关于企业的农业生产,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1949年接收旧军牧场时,仅有耕地1000余亩。1957年,军马场移交中央农垦部,由青海省农垦厅具体领导,更名为国营贵南牧场。根据青海省委制定的“边勘察、边开荒、边建设、边扩大”等指示精神,马匹大减,耕地大扩。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开荒主要用二牛抬杆和镢头。其间,职工人数大幅增加,仅1959年就有3596名河南淅川、濮阳支边青年来场,促进了开荒面积的迅速护大。

20世纪50年代,贵德军牧场“二牛抬杠”耕翻

20世纪60年代,履带式拖拉机耕翻

1969年9月,副场长杨仁和发现选育的“甜燕麦”

1976年移交地方以前,牧场耕地面积近18万亩,年播种面积一般不超过10万亩,种植饲草饲料和部分粮油作物,主要为饲养军马服务。

1977年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油菜播种面积,辅之以青稞轮作倒茬,开始形成较大规模的商品粮油生产,农业逐步成为支柱产业。为了生存发展,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92年,耕地面积达32.88万亩,播种面积24万亩左右。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农业生产方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培育出了“宁交5号”油菜优良品种,设计制造的“黄花牌”粮油清选机通过青海省省级鉴定。1976—1999年,共产粮油29907.86万公斤,为提高青海省粮油自给率、平抑粮油物价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获得国家农牧渔业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的表彰。

1992年,田间卸粮

2001年11月,牧场改制为青海省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从2001年开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省、州、县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公司实施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至2016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工程20.11万亩。工程实施近20年来项目区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大风、沙尘暴以及干旱等极端天气逐年减少,降水量增多,草原和耕地退化、沙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退耕还林(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公司草产业的快速发展。公司采取企业控股、职工参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丰润草畜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年加工能力2万吨的草产品加工厂,专门从事牧草生产、加工、销售。

20世纪60年代,沙漠植树

2014年,沙漠植树

同时,公司立草为业,依托项目支持,逐年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建成4万只规模的牛羊养殖基地。在推进畜牧业发展进程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公司以私建公助和项目支撑为途径,建成标准化、高效化畜棚,提高综合效益;积极引进优良畜种,扎实做好“牧繁农育”;在疫病防治、技术服务等方面做足文章。经过多年发展,2019年末,牲畜存栏总数11.668万头(只),舍饲养殖已成为畜牧业生产的新方式和职工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本地主要畜种藏系羊(公羊)

本地主要畜种牦牛(公羊)

20世纪80年代藏族牧民赛马

20世纪80年代藏族牧民牧羊

目前,贵南草业公司是三江集团最大的农牧企业,是青海省最大的有机青稞种植基地和高寒区绿色有机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司秉持新发展理念,把握历史机遇,全面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通过引进新型农业机械装备和农业管理智能系统,提升农业机械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传统农牧业向智慧农牧业的转变,打造青稞“育繁推”一体化生产基地、青稞商品粮生产基地、高原特色青稞、油菜种植基地和青稞饲草饲料生产基地,推动公司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省内外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有机农牧业示范企业。

2020年,青稞飞防作业

2020年,高速条播机田间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公司以其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优势,在祖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生态建设、维护本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先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山丹军马局、农牧渔业部、青海省委省政府授予多项荣誉称号。

回顾企业发展的风雨历程,无处不渗透着几代牧场建设者辛勤的汗水。在各项建设事业中,他们发扬“以场为家、艰苦创业”的牧场人精神,书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谱写了牧场服务国防、发展经济、建设家园、民族团结的历史篇章。这些建设者当中,有从旧军牧场起义的牧马人,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转业官兵,有大批的河南支边青年,有全国大中专院校毕业学生,有青海河湟青年,有西安和北京知青、职工家属以及许许多多土生土长的牧马人的后代。他们在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默默无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奉献了青春和汗水,为国防建设、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进步、生态建设和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 阅读:0

科普三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