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晋升,到底是“排资论辈”好,还是“干部年轻化”好?

大眼去看社会 2025-02-05 19:44:46

对于体制内的人来说,晋升不仅意味着可以升职加薪,也意味着某种权力地位的提升。一直以来,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大家对于体制内如何晋升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

以往体制内的传统是“排资论辈”,大家一起熬,什么年龄能到什么级别都是比较固定的,很少有特殊情况。近年来,由于干部年轻化的风潮吹起,全国上下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开展起来。

由此,在体制内的晋升就出现了两种情况。有人说,晋升还是应该论资排辈,毕竟经验更加丰富;也有人说,干部年轻化更好,认为年轻人更有冲劲,能够为体制内带来创新和活力。那么到底哪种方式更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排资论辈”的优缺点

“排资论辈”最大的好处就是上位的人,大多经验老到,稳如泰山。他们在体制内摸爬滚打多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处理各种工作及问题能够游刃有余,这种稳定性对于体制内来说很重要。就像大家看中医都会刻意的找老中医,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了,医术自然不会低了。

当然,排资论辈也有不好的地方。领导岗位毕竟只有少数,长期排资论辈很可能把人的精气神都耗光了。就会导致大多数员工没有奔头,因为干得再好也晋升无望,工作积极性自然下降,对体制内的工作质效产生不好的影响。很多人批评哪哪地方的单位工作僵化、敷衍、迟钝,很有可能就是内在晋升机制出了问题,就像是排队买票,队伍长了,后面的人可能就躺平了。

“干部年轻化”的优缺点

“干部年轻化”是从2018年正式提出了,距今已经6年了,从这六年的成效看,总体还是好的。很多单位迎来了年轻领导,为单位里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这些年轻领导思维活跃,敢干敢做,勇于创新,大家现在见到的很多单位能够“接地气”,大多都是这些年轻领导拍板,为传统“暮气沉沉”的机关单位带来了新的动力。就像是鲶鱼效应一样,总得有些活跃的鲶鱼来驱动,才会让机关单位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而干部年轻化带来的最大挑战则是其经验不足,还可能会影响老员工的情绪。年轻领导上位的速度很快,基本一个岗位只待个一两年。相当于一份工作刚熟悉,就会被调整走,如此一来对他的经验积累就很不利,省市级还好说,大多只要定方针政策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基层,那么在面对群众时,可能就会暴露出难以处理复杂多变情况的弱点,最后造成不好的后果。

而且这些年轻领导由于赶上了政策的红利,可能只想把工作当“跳板”,上任后三把火,饭热了就走了,却不管火还没灭、饭还没分的情况,事业心有所不足。而且因为年龄的问题,让很多对“资历”比较看重的老员工有所怀疑,威信不足。一些老员工因为年龄超限,也失去了奋斗的希望,提前过上了二线生活。有时候提拔一个年轻干部,可能后面躺倒了一片老员工。

总结

从上面总结的情况来看,好像“排资论辈”的坏处更少一点,好像是更加公平和实用的办法。

举例来说就是,排资论辈就像排队上车,总有能上车的时候。干部年轻化则是在排队上车的时候,总有人插队,就导致很多人没挤上末班车。

但绝对的公平实际上就是不公平,在体制内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如果缺失了竞争性,那么终将是一潭死水,这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因此,体制内的晋升既不能一味的“论资排辈”,也不能一刀切的搞“干部年轻化”,重点是要有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能让老员工和年轻员工平白“躺赢”,要做到能上能下,以能力定输赢。

而不是出现“年轻时候说论资排辈,有了经验和资历后实行干部年轻化要求35岁以下”的可笑双标。

PS:我是大眼鱼,求关注不迷路。

0 阅读:0
大眼去看社会

大眼去看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