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上座率堪忧,大部分人不缺时间只缺钱?我国为何还大力兴建?

科普启示录 2025-01-20 11:51:5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高铁狂飙?盛宴结束?疯狂建高铁的时代要结束了?在互联网上一直存在部分声音,质疑着高铁的修建。

比如某些网友表示:“高铁票太贵,比某些航线的机票还贵。大多数人并不缺时间,缺的是钱,所以建不建高铁都一样”。

更有人表示:“宁愿坐一辈子绿皮车,也不去坐高铁,就让高铁一直拉空车吧”。

总之,网上总有这样那样的声音,质疑修高铁的意义在哪?话说修高铁真的没意义吗?它的潜在价值究竟在哪里?

日本新干线带来的震撼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高铁发展史。弄清楚了这个,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国家要发大力发展高铁了。

1978年10月,应日本政府邀请,邓公对日本开启了一次访问之旅。访日期间,邓公参观了日本的钢铁厂、汽车厂等,并给中日双方搭建了一系列技术合作框架。

当然了,在日本参观的时候,最令邓公感兴趣的,无疑是日本的新干线高铁了。

当时邓公一行人从东京到京都,坐的就是新干线。这时速222公里的车速,让随行人员大受震撼。

毕竟我国当时的铁路时速,仅仅只有40公里。这天壤之别的差距,着实让人五味杂陈。

就选京沪高铁了

回国之后,我国便开始做起了高铁实验。从当时的测试资料来看,我国把京广线从石家庄到保定的130多公里线路,作为了测试场地。

为了保证技术的先进性,我国特地从联邦德国进口了几台内燃机,以提振机车的速度。

从后续的实验结果来看,机车的测试时速为165公里。这样看来,我国的铁路在速度升级这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

既然有测试成果了,那接下来该选哪条线路来建高铁呢?从当时的讨论情况来看,不少人提出了京沪高铁方案。

毕竟京沪两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一旦建好以后,两地之间的巨大客流压力,就能得到一丝疏解了。

支持还是反对?

然而,方案是提出了,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人认为,我国的旅客增长量,其实并不算多,高铁建了也是白建。

此外,高铁的投入太大,收益太过缓慢,影响经营利润。况且,我国当时的底子太薄,既缺资金,也缺技术。所以无论怎么看,都不太适合建高铁。

更有甚者,还有人表示,高铁建好以后,票价太贵,普通人根本坐不起。

总之,当时反对建高铁的声音,也是甚嚣尘上。跟现在越南、印度的高铁反对者,简直有着似曾相识之感。

从最终的讨论结果来看,依旧还是支持者占据了上风。

那些支持者表示,京沪线可以先试点看看。毕竟这条线路的人流量大,经贸发达,业务量巨多。就算最后不盈利,也算是为社会交通物流做贡献了。

总之,京沪线的高铁建设方案,正式定下来了。

磁悬浮VS高速轮轨

当然了,尽管高铁建设已定,但主张建设的那批人里,内部又存在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主张采用磁悬浮列车,另一部分人,则主张采用高速轮轨列车。

主张磁悬浮列车的人认为,高速轮轨这块,中国已经落后于日本、德国和法国。与其在这方面较劲,还不如来个弯道超车,直接上马磁悬浮。

但主张高速轮轨的那批人则表示,高速轮轨技术各国都在用,积累的数据和经验比较多,因此可以减少故障率。

就这样,因为技术理念的分歧,双方争论了十多年,谁也说服不了谁。

当然了,从当时的报价方案来看,高速轮轨技术似乎更有性价比。高铁轮轨的报价是1000亿,磁悬浮则达到了4300亿。如此悬殊的建设成本,足以让高速轮轨脱颖而出。

只不过,真正令磁悬浮方案败北的,是2006年德国的一场磁悬浮列车事故。

2006年9月22日,在德国西北部的埃姆斯兰试车场,发生了一起磁悬浮列车碰撞事故。一列磁悬浮列车在试车过程中,与一台服务修理机车相撞。事故共造成23人死亡,10人受伤。

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于京沪高铁上的磁悬浮方案,便彻底没戏了。

以市场换技术

至于高速轮轨这边,自方案提出以来,便一直在推进。

早在2000年的时候,铁道部就提交了一项轮轨高铁方案,设计时速为270公里。在此之后,我国技术人员,便不断试验该项目的可行性。

只不过,鉴于我国当时是个“高铁小白”,因此许多技术都被国外卡了脖子,只能被迫引进国外技术。比如300公里时速动车组,就是那时候引入进来的。

我国开始招标以后,日本、法国、德国等国的供应商,纷纷闻讯而来。在招标期间,各方不断展开博弈、谈判,一度闹得沸沸扬扬。

当时我方最大的倚仗,就是市场。按照我方代表的说法,外资产品要想进入中国市场,价格先砍3成再说。

听到我方的要求后,日本川崎重工气的直接摔杯子。而德国的西门子公司,也在红着脸僵持。

尤其是第二次招标期间,西门子90亿元的报价,直接被我国砍了个底朝天。因为这件事,各方吵了几天几夜。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我国的高铁技术引进方案,也是一边在争执,一边在推进。

像青岛四方这类公司,就通过不断的博弈,从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等企业,引进了大量的技术。

到2008年的时候,我国的高铁技术,基本上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咱们就能自主研发新一代国产高铁了。

于是乎,时速380公里的CHR380系列,闪亮登场。有了这款车型以后,咱们的高铁发展之路,就豁然开朗了。

事实证明建高铁是对的

事实证明,我国的高铁建设计划是对的。就拿京沪高铁来说,2011年,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一时间缓解了大量旅客的出行需求。

在巅峰时刻,年客运量甚至达到了2亿人次。相比于90年代的旅客拥挤率而言,京沪高铁拉客贡献度简直不要太赞。

至于盈利方面,京沪高铁也很给面子。从2016年到2024年的前三季度,京沪高铁的净利润已经累计了673亿。这项数据就足以证明,咱们的高铁并不是亏本买卖。

最关键的是,随着旅客的不断增长,京沪高铁已经无法再满足现有的客运需求了。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省份的高铁项目,也就悉数上马了。

随着京沪高铁的成功,我国相继开启了“四纵四横”、“八纵八横”等项目。到2018年底的时候,我国的高铁运营总里程,已经达到了2.9万公里,占到了全球高铁总里程的2/3以上。

截至目前,我国的高铁总里程,一共4.8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到了这时候,再也没有国家敢拿高铁卡咱们脖子了。

当然了,在客运量这方面,我国的高铁业绩也是出色万分。如今的高铁年客运量已经达到了30-40亿人次,并不是某些网友所说的“没人坐”。

可见,高铁你只要建出来,总会有消费对象。如果真没人坐,那这么多的乘客哪来的?

高铁的产业赋能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铁它不光拉动乘客经济,更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比如在高铁建设期间,那些基建、钢铁、电气、材料等领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激活。

开启高铁项目以后,一方面可以给我国去产能,另一方面也能顺势带动就业,可谓是一举多得。像那些农民工、工程师、设计人员等,都属于高铁项目上的受益者。

最关键的是,高铁在建好以后,还能继续带动附加经济。毕竟像那些客运站服务行业、乘务行业、维修行业、系统调度行业,哪一个不需要来人做?

在这种情况下,高铁产业的赋能价值,就得到具象化体现了。

按照相关机构的统计,我国的高铁项目每进行1亿元的投资,就会带动3亿元的关联产业。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岗位,高达2200多个。

除此之外,它还能带动上下游供应链的发展。按照专业人士的分析,高铁的供应链产业拉动比,高达1∶5。

光是一组复兴号动车组,内部就含有4万多个零部件。靠着这些零部件,动车组可以辐射600多家一级配套企业,以及1500多家二级供应商。

可见,高铁这类项目,完全是投入大于产出的利好项目。

当然了,我国的高铁项目不仅在国内运营,有时候还出口海外。比如沙特麦麦高铁、印尼雅万高铁等,都是我国的成名之作。

随着这些高铁的建成,一时间把隔壁越南、印度,羡慕不要不要的。如果高铁真的不好,印度、越南等国,会心心念念的要建?可见,高铁的存在,始终是福泽万家的。

一些人只是看出了高铁表面上的“所谓瑕疵”,却忽略了其背后蕴藏的巨大价值。当这些价值一一展现出来以后,大家就能明白高铁有多香了。

0 阅读:1
科普启示录

科普启示录

探索世界万象,普及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