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早晨,成都玉林东路的一个小社区里响起了孩子们的欢笑声。
今天,是社区性教育课程开课的日子。
一群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到这里,准备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性教育课。
但在课堂开始前,有位家长提出了一个问题:“孩子真的需要这么小就接受性教育吗?
”这句话引起了现场家长们的讨论,有人表示赞同,有人则担忧孩子是否能理解课程内容。
现实与行动的迫切:性教育课上的角色扮演课堂上,孩子们坐在地板上,被老师分发了一些纸片做成的小玩偶。
老师Koney,一个幽默而耐心的人,开始引导孩子们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
他通过生动的角色扮演,让孩子们知道哪些地方不允许别人触碰。
在一轮红点点游戏中,有的孩子把红色贴纸贴在眼睛、手心这样可以触碰的地方,但Koney很快就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纠正了他们。
通过这些角色扮演,孩子们变得更投入。
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模拟场景,从“放学回家的孩子”到“帮助孩子们的警察叔叔”,他们学会了如何识别和反对不当接触。
这里,没有枯燥的道理,全是通过游戏和趣味性的互动传递给孩子们的重要知识。
青春期性教育工作坊:揭开性知识的遮羞布到了青少年性教育工作坊的时间,参与的孩子从10岁到16岁不等。
他们围成一圈,老师用平静自然的语气开始讲授那些父母可能羞于启齿的话题,例如身体的生殖构造和性行为。
对于这样的课程,有的孩子显得自在,有的则低着头,似乎有些害羞。
这堂课上的每一句话,都是基于事实的,去掉了神秘色彩。
老师解释了生理现象和法律界限,在合适的时机,还用幽默化解了孩子们可能的尴尬。
例如,提到男性生殖健康时,一个男孩发出了一句幽默的评论,全场哄笑,使得原本紧张的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
这堂课帮助孩子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正视他们身体和心灵的成长。
社区的共同努力:从档案馆到性教育服务计划社区性教育项目的起点,源自社区内的“童年秘密档案馆”。
这里存放着孩子们以匿名方式记录下的童年秘密,不少内容涉及性侵和对身体的困惑。
档案馆的发起人胡燕子意识到,缺乏性教育和风险意识是孩子遭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因此,她通过档案馆推动了一系列性教育活动。
社区与大学、戏剧社团合作,创建了“守护每一朵花开青少年性教育服务计划”。
这个计划不仅包括孩子的戏剧课,还有针对家长的讲座。
在这样的课程中,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消除对性的误解和禁忌,建立健康的性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社区已经成为一个守护儿童成长的重要基地,固定不变的信念是:教育能改变现状。
光芒是一位普通的全职妈妈,她带着女儿参加了课程。
在孩子逐渐长大时,光芒发现自己曾遭遇的困境:如何对女儿讲述性的话题。
她决定利用这次机会学习,和女儿一起建立健康的性观念。
她回忆起自己青春期时因为缺乏引导而产生的困惑,这促使她更加坚定地参与到女儿的成长教育中。
而另一位家长王杉,则希望她的孩子能自然地谈论所有身体器官,正确理解性知识。
在她看来,性教育不仅是孩子的任务,也是家长的责任。
孩子们有时的好奇心和“失格行为”往往源于家庭引导的缺乏。
“我们不能一直捂着孩子的眼睛,而是引导他们看清楚什么是对的。
”
2023年,成都市教育部门发布了一项关于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纲要,这让许多家长看到了希望。
但光芒却知道,学校的教育可能比不上家庭的影响。
她明白,只有自家人共同参与的性教育才最有效。
在社区性教育活动的结尾,她女儿兴奋地告诉她,“妈妈,我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了。
”光芒感到欣慰并决定,下一次课程,她们还会来。”
社区性教育计划的实施,不仅是课程、演讲和活动的组合,更是对性教育观念的一次突破。
教育能改变生活,让孩子们得到保护的同时,也给予他们面对未来的信心。
这不仅仅是课程上的学习,更是生活中的一次变革。
性教育,是每个家庭和孩子都应走出的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