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迎来新动向!可不是简单的放开焚烧

农里闲话 2024-03-13 17:30:0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8亿,农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村、农业、农民的相关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有众多代表委员对“秸秆焚烧”问题进行了热议,提出了不宜全面禁止的观点。那么,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国家从2008年开始为什么要禁烧庄稼秸秆,以及现在为何又出现对这一政策的反思。

一、烧秸秆的原因

在过去资源匮乏的年代,庄稼秸秆对于农村来说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它们被用作取暖、做饭的燃料,是农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秸秆还是饲养家畜的重要饲料来源,为农村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甚至在一些地区,秸秆还被用作制作苇杆等手工艺品的原材料,为农民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秸秆逐渐失去了其在农村生活中的原有作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民对秸秆的依赖程度降低,而农村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也使得秸秆作为燃料的需求大幅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秸秆突然变得“无用”起来,甚至成为农民的一种负担。因为如果不进行焚烧处理,大量的秸秆堆积在农田中会影响到下一季的耕作。而如果将秸秆转运到其他地方进行处理,不仅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金钱,还可能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因此,焚烧成为了一种相对简便且经济的处理方式。

二、为什么要禁烧秸秆?

秸秆禁烧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这一政策是由物理学家王拔丹提出的。他认为焚烧秸秆会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污染;其次,焚烧秸秆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造成长远影响;此外,焚烧秸秆还容易引发火灾和交通事故等安全隐患;最后,焚烧秸秆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行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基于以上考虑,国家从2008年开始逐步实施秸秆禁烧政策,旨在保护环境、维护农业生产安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然而,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也逐渐浮现出来。

三、为何现在又提出“秸秆禁烧”不宜全面禁止?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有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秸秆禁烧不宜全面禁止”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全面禁止秸秆焚烧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些新的病虫害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带领的专业团队在多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部分粮食产区病虫害日趋严重。尤其是在东北寒地水稻产区,秸秆还田后病虫害呈加重发生趋势。这表明秸秆还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其次,一些研究室的研究也表明:秸秆焚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控水稻白叶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并可能遏制潜在耐药致病菌的形成。这说明秸秆焚烧并非一无是处,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任秸秆焚烧不管不顾,而是需要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管理措施。

庄稼秸秆焚烧与否的问题不仅在科研领域存在争议,在民间也是众说纷纭。一方面,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和直接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于如何处理秸秆有着自己的看法和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已经有不少省份针对“秸秆还田”制定了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宜的秸秆焚烧管理办法。这些办法在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寻求一种平衡的处理方式。例如通过设置特定的焚烧区域和时间限制来减少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通过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来提高秸秆的附加值和利用率;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来提高农民对秸秆焚烧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等等。这些实践探索为我们进一步完善秸秆焚烧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6 阅读: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