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迦南婚宴》
卢浮宫最大的油画作品是挂在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对面,宽6.6米,长近10米,占据了整面墙的巨幅油画——《迦南的婚宴》。作者是意大利威尼斯派画家委罗内塞(提香的两大弟子之一),委托方是威尼斯圣乔治马焦雷修道院。

画作完成后一直挂在修道院里直到1797年被拿破仑掠走,该画在运往巴黎途中曾被切割成了两部分,之后又重新粘在一起。二战中该画曾被用卡车运抵法国其它城市保存。1989年,卢浮宫花费1百万美金对其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因巨大的画框未放稳倒下,致使画布中裂开4英尺的口子,破了5个窟窿。
内藏138人的《迦南婚宴》有哪些秘密?

《迦南的婚宴》堪称是文艺复兴的“联合国大会”,东西方的君主、威尼斯的权贵们齐聚一堂,共计138人,甚至连艺术家本人、他的师兄弟、和他们的狗也身在其中。
画中的故事取材于《圣经.新约全书》,耶稣和他的母亲圣母玛丽亚及门徒被邀请去加利利(Galilee)的迦南参加一个婚礼,因到的比较晚,坛子中的酒已经喝完,耶稣命令仆人往坛子里加满水,之后耶稣指着坛子说:“来倒酒吧!”结果,坛子里竟倒出了鲜美的葡萄酒,这也使门徒们相信他就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

左边桌子这端坐着身着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华服的新郎和新娘
修道院原本的要求是画面要气氛悲挽,人物神圣,近似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可在委罗内塞的脑洞之下,本来简朴贫寒的晚宴,摇身一变成为了富贵的威尼斯宫殿盛宴。当委罗内塞用一年零三个月完成它后,修道院被这张“欢乐颂”震惊了!

于是,可怜的委罗内塞被送上了法庭,修道院的评价是“世俗的丑物”,他们认为这幅画丑化了一切,吃喝玩乐的享乐场景违反了教会的清规戒律,亵渎了神圣的救世主。面对指控,委罗内塞的辩白是:“如果最后的晚餐发生在威尼斯的商人之家,那么它就应该是如图的样子。”

婚宴在两座高大的神殿之间举行,巨大的石柱旁、宫殿上都挤满了人。
画面中的138个人,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甚至还有欧洲、亚洲国家的君主,如画面左侧的法皇弗兰西斯一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土耳其皇帝沙里蒙一世,君权神权同处一室,堪称是一场16世纪联合国大会。威尼斯的头面人物也身在其中,大商人、总督、诗人、艺术家等。

由于委罗内塞平日也经常出入威尼斯重大的社交场合,极为注意观察贵族富商们的穿着打扮,因此对这幅描述威尼斯商人之家的晚宴还原度非常高。

他还将自己和朋友安排在中央最显著的位置,在耶稣面前,这群画家干起了乐队的工作,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身穿白色袍子拉中音提琴的委罗内塞、持高音短号的巴萨诺、拉小提琴的丁托列托,和穿红色袍子抱着低音提琴的晚年提香,面前还有两只宠物狗。

一位仆人正在从坛子里倒酒,旁边站着的是提香的另一位大弟子丁托列托(Tintoretto,1518-1594年),他正看着杯中酒准备一饮而尽。

画的中央是头上闪着红光的耶稣和他的母亲圣母玛丽亚,圣母玛丽亚的手里拿着一只看不见的酒杯,寓意杯中没酒了。画面中心的耶稣,画风与众人格格不入。当演奏们的艺术家担当了中世纪圣像画第一层弹奏的小天使职务时,中层的圣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画面的视觉核心,直至你向上接触到了耶稣凝视你的目光。忽而想起了这个作品的主题,“迦南晚宴恰”正是耶稣化水为酒,用自己的血液令盛宴得以继续。

最上层屠宰人更是加深了这一层含义。经由屠宰人,餐盘,食物,回到画面的狂欢盛宴中,这更像是一种圣餐仪式的变体。委罗内塞显然更希望耶稣的化身融入这场盛宴,而不至过于突兀。因此他将耶稣安排在屠宰刀的正下方,寓意着后来的献身。回想起这幅画所处的场景:一所本笃会教堂的食堂。那么,这样的推测便合情合理了,当那些僧侣用餐时,你手中的葡萄酒乃耶稣的血,面饼乃耶稣的身体,每一场进餐都将是对耶稣的膜拜与供奉。

可惜的是,委罗内塞的良苦用心并不能总是获得认同,人们常常为其华丽的表象所迷惑,认定这是个肤浅的时代作品。“亵渎”这个罪名,委罗内塞再所难逃了。但他拒绝修改画面,于是用一个巧妙地方式解决了问题——改名。他将这幅画从《最后的晚餐》修改为《利未家的晚餐》,事情就这样结了。因为利未本是一位罗马税吏,家中富裕,曾宴请耶稣及其门徒,在这场宴席上有很多被人痛恨的税吏和罪人与耶稣同桌共饮,这才结束了这场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