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何要阉了司马迁?看他史记里怎么写李陵:换你也气炸!

可爱萌猫猫 2024-11-29 15:36:20

千古一帝汉武帝,雄才伟略,开疆拓土,却偏偏干了一件饱受后世诟病的事儿——把写《史记》的司马迁给阉了,这事儿还得从一位降将——李陵说起。

等等,李陵是谁?咱只知道名将李广啊,飞将军嘛,对,李陵就是李广的孙子,这位“将门虎子”可没给祖上争光,反而兵败投降匈奴,成了千古罪人,可司马迁却偏偏要为这李陵说话,结果惹怒了汉武帝,落了个“腐刑”的下场,真是悲催!

那么,李陵究竟是怎么兵败的?司马迁又为何要替他说话?汉武帝又是怎么想的?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从李陵的生平说起。

一、 将门虎子,初露锋芒

话说这李陵,可不是只会“啃老”的官二代,他年纪轻轻就颇有乃祖李广的风范,弓马娴熟,骁勇善战,他从基层做起,每次作战都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一路升迁,深得汉武帝赏识。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决定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目标直指匈奴右贤王,为了保障后勤供应,汉武帝派老将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征,而李陵,则被委以重任,率领五千步兵运送粮草,为大军保驾护航。

这五千步兵可不是普通的步兵,而是李陵从各部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精锐之师,各个都是以一当十的好汉,李陵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建功立业,一展雄风,为家族再添荣耀。

当时,朝中不少大臣都认为,李陵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不宜委以重任,但汉武帝力排众议,坚持让李陵带兵出征,足见他对李陵的器重和信任。

二、 以少敌多,血战沙场

大军浩浩荡荡,一路向北进发,行至浚稽山时,李陵的部队意外遭遇了匈奴主力部队,这支匈奴军队足足有七八万人马,来势汹汹,杀气腾腾,将李陵的部队团团包围。

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李陵非但没有胆怯,反而热血沸腾,主动请缨,要求脱离大部队,深入险地,牵制匈奴主力,为李广利的大军争取时间。

汉武帝虽然欣赏李陵的勇气,但也不想让他去送死,毕竟五千人马对阵七八万匈奴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可李陵心意已决,他深知此战关系重大,即使战死沙场,也要为国尽忠。

就这样,李陵率领着他的五千精兵,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途,他们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各个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准备与匈奴决一死战。

在李陵的指挥下,五千汉军将士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硬生生地在匈奴大军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匈奴万万没想到,这支小小的汉军部队,战斗力居然如此顽强,不禁对他们刮目相看。

然而,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经过八天八夜的惨烈厮杀,李陵的部队损失惨重,弹尽粮绝,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四五百人还在做着最后的抵抗。

三、 兵败投降,朝野震动

李陵身边仅存的几名亲兵眼看就要全军覆没,纷纷劝说李陵突围逃生,保存有用之身,将来再为国效力,李陵望着满地将士的尸体,悲痛万分,仰天长叹:“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岂能苟且偷生!”

就在李陵准备慷慨赴死之时,他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想起自己的祖父李广,一生征战沙场,却屡遭排挤,最终含恨自杀,他心想,如果自己也战死在这里,岂不是和祖父一样,白白浪费了一身本领?

于是,在最后关头,李陵选择了投降,他相信,只要活着,就还有机会重回汉朝,戴罪立功。

消息传到长安,举朝震惊,汉武帝得知李陵兵败的消息后,虽然感到惋惜,但还能理解,胜败乃兵家常事嘛,打败仗的将军多了去了,败了还能活着跑回来已经不错了,可当他听到李陵没讨回来,而是选择投降匈奴的消息后,顿时勃然大怒,将手中的奏折狠狠地摔在地上。

在汉朝,投降可是重罪,更何况是像李陵这样,出身将门,又深受皇帝器重的将领,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人们都在猜测,汉武帝会如何处置李陵。

四、 仗义执言,引火烧身

就在这时,司马迁站了出来,他可不是为李陵求情,而是替他辩护,在司马迁看来,李陵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他之所以投降,定有难言之隐。

司马迁认为,李陵以少敌多,孤军奋战,杀伤匈奴上万人,已经尽到了臣子的本分,虽败犹荣,至于投降,那也是迫不得已,说不定将来还有机会重回汉朝,戴罪立功呢!

司马迁这番话,在今天看来,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但在当时,无疑是在挑战汉武帝的底线,你想啊,汉武帝正因为李陵投降的事儿火冒三丈呢,你司马迁不劝皇帝息怒,反而一个劲儿地顶嘴,替李陵说好话,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而且,司马迁还犯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错误:他把李陵和另一个降将——赵破奴相提并论,可他忘了一点,赵破奴是被俘后带走劝降才投降,做了匈奴的小头目,而且后来又主动回归汉朝,而李陵呢,他是主动投降的,这性质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五、 怒火中烧,挥刀相向

汉武帝可不是傻子,他当然听得出司马迁话里有话,再加上他本来就对李陵投降的事儿耿耿于怀,这下可好,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直接把司马迁打入了大牢。

在狱中,汉武帝原本希望司马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认罪伏法,还可以从轻发落,然而司马迁却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并没有错,更不肯屈服于汉武帝的淫威之下,最终汉武帝忍无可忍,下令对司马迁处以“腐刑”。

“腐刑”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之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宫刑”,受了这种刑罚的人,不仅身体残缺,精神上也会遭受巨大的折磨。

司马迁受刑后,身心俱损,一度想要自杀,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活下去,因为他心中还有一个未完成的梦想——写完《史记》。

在《史记》中,司马迁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录了李陵的事迹,他详细描写了李陵的出身、才能、功绩,以及兵败投降的经过,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李陵的同情和惋惜。

尤其是,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将李陵和他的祖父李广放在一起叙述,并借李广之口,感叹道:“李陵父死于边,身经百战,搴旗取将,斩首捕虏,虽古名将不过也,然陵不免于难,然此非今日之事也!”

这段话,看似是在夸赞李陵的战功,实际上是在为李陵鸣不平,司马迁想告诉世人,李陵和他的祖父李广一样,都是忠勇之士,只可惜命运多舛,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司马迁的良苦用心,我们今天自然能够理解,但我们也要看到,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的同时,也犯了一些错误。

首先,他过分夸大了李陵的战功,淡化了李陵投降的责任,其次,他将李陵与赵破奴相提并论,混淆了主动投降和被迫投降的区别,最后,他忽略了汉武帝的感受,在皇帝最生气的关头,还敢火上浇油,最终导致了自己悲惨的命运。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司马迁的功绩,他忍辱负重,写下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李陵,最终也没能如同司马迁希望的那样,逃回汉朝,他客死异乡,留下了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公案。

这段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在是非曲直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感情用事,也要明白,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就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