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分,不错了,比爸爸当年好多了!”
当听到这样的话,估计不少家长都会惊得瞪大双眼,心里犯嘀咕:“60分还夸奖?这家长莫不是糊涂了?”
先别急着下判断,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里,其实藏着一种独特的“魔法”,有着旁人尚未察觉的精妙之处。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孩子考差了,家长理所当然得施压,督促孩子提高成绩,而不是给予温柔的夸奖。
可事实却出人意料,这种“夸奖式”教育,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具力量。
看似不合常理的做法,实则蕴含着培养孩子自信的巨大潜力。

不妨问问身边的父母:“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自信?”
多数人的回答可能是:“让孩子多经历成功,积累成就感!”
不可否认,成功的确是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
但在成功背后,最关键的推动力量,其实是积极的反馈,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夸奖和认可。
60分这个分数看似不高,顶多算个及格分,可它背后传递出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肯定——“你至少做得不错”。
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有可能成为改变孩子一生的关键。
想象一下,你刚开始学游泳,刚下水时扑腾得像只慌乱的水獭,姿势完全谈不上优美。
这时,如果教练不是嫌弃你连最基本的“狗刨”都做不好,而是拍着你的肩膀,鼓励道:“好样的,至少你没沉下去,下次肯定能游得更好。”
听到这样的话,你的心情是不是会好很多?
是不是会觉得自己还能继续努力,而不是沉浸在“我真的不行”的自卑情绪里?
这其中的原理,正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一个人是否有信心完成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身能力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常常来源于他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肯定。
一旦父母对孩子的付出给予正向评价,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起信心,进而勇敢地迈向下一步。

“夸奖会不会让孩子骄傲自满?”
这是许多家长心中的疑惑。
乍一听,夸奖似乎会让孩子变得自满、懒惰,不再愿意努力。
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夸奖给予的正向反馈,并非让孩子停滞不前,而是如同给发动机加油一般,助力他们更有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倘若每次孩子付出一点努力,得到的反馈都只是冷淡的“嗯,差不多吧”,这种毫无温度的回应,会逐渐消磨孩子的动力。
你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做完数学题,满心期待得到父母的回应,结果父母只是淡淡地说:“哦,算了吧,别太在意。”
这种情况下,你还会有多大的兴致继续做下去?
又能坚持多久呢?

反之,如果父母的回应是:“哇,今天比昨天进步了不少!继续加油!”
那么,下一次孩子做作业,就不再仅仅是为了逃避批评,而是因为得到了正向鼓励,内心会涌起一种“我能行”的小确幸。
而这种小小的自信,正是孩子内在驱动力的源头。
我有个朋友,他小时候成绩平平,可他的父母从不等到大考成绩出来才夸奖他,而是在他每取得一点小进步时,就及时给予认可。
“62分,哦,你看,比上次进步了!”
这样的夸奖并没有让他骄傲自满,反而让他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找到了学习的动力。
正是这种“肯定式”教育,让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从不轻言放弃,最终实现了自我成长。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段子:“有的人考了100分,但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有的人考了60分,但他的人生却已经结束。”
这话听起来夸张,可细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却发人深省。
在不少父母眼中,成绩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于是“打压式教育”便顺势而生。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家长从不吝啬自己的批评,总是用犀利的语言不断压迫孩子:“成绩不好?你怎么这么差劲,就不能多用点心吗?”
短期内,这种方式或许能让孩子的成绩有所提升,可孩子得到的仅仅是“做对了事情就能得到肯定”的单一反馈。
他们长期生活在紧张和焦虑之中,缺乏情感上的支持,这会导致他们逐渐失去与他人建立深厚情感的能力。
很多父母意识不到,打压式教育,最终培养出的可能是“空心学霸”。
这些孩子表面上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可内心却常常缺乏自信,甚至存在情感缺失和社交障碍。
曾有一项针对大量“学霸”家庭的研究调查发现,那些父母采取严厉教育手段的孩子,往往缺乏情感表达和情绪理解的能力。
学习成了他们生活的唯一目的,其他社会适应技能则被完全忽略。
这些孩子虽然在学业上表现优异,却很难融入集体,时常感到孤独和焦虑。

因此,无论是考了60分的孩子,还是成绩优异的孩子,他们都需要父母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仅仅依据成绩来评判一切。
夸奖式教育,并非是让孩子变得懒惰,而是为他们营造一个能够自由成长的空间。
让孩子在鼓励中获取动力,在挑战中积累自信。
毕竟,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培养出“学霸”,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时,拥有勇往直前的勇气与信心,不畏惧失败,坚定地朝着未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