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屈辱的条约:一枪没开割让17个台湾面积,邻国至今仍在庆祝

小彭的灿烂的笔记 2025-01-10 17:16:32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伤痛即便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刻骨铭心,《瑷珲条约》便是这样一道深深划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伤痕。

1858 年 5 月 28 日,在沙俄的威逼之下,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致使中国东北那广袤而富饶的土地,如同割肉般被生生剥离。

这一割,便是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 60 万平方千米的疆土,其面积之大,近乎 17个台湾岛。

而时至今日,邻国某些举动,仿佛依旧在这道伤口上撒盐。

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邻国又是哪个国家呢?

【《瑷珲条约》签订前的风云变幻】

16 世纪的沙俄,宛如一只饥饿的巨兽,在伊凡四世加冕沙皇之后,便开启了疯狂的扩张之路。

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西伯利亚,这片土地虽气候严寒、环境恶劣,却有着丰富的皮毛资源,成为了沙俄觊觎的首要目标。

凭借着哥萨克骑兵的骁勇善战,以及先进的火枪技术,沙俄军队一路向东,如入无人之境。

西伯利亚汗国,这个曾经在草原上有着自己辉煌与骄傲的国度,尽管民众奋起抵抗,却因力量悬殊,最终在 1598 年沦陷,沦为沙俄的殖民地。

这一胜利让沙俄尝到了甜头,也进一步助长了其扩张的野心。

紧接着,沙俄势力迅速向东蔓延,逐渐逼近黑龙江流域。

他们听闻了关于这片土地的富饶传说:肥沃的黑土地、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渔业资源,还有那穿梭于山林间的珍贵皮毛兽。

贪婪之心作祟下,沙俄开始频繁派出小规模的探险队、远征军,沿着黑龙江支流进行试探性侵略。

他们在沿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的达斡尔、鄂温克等族人民深受其害,家园被焚毁,亲人遭屠戮,但英勇的各族人民从未停止过反抗,给予了侵略者沉重打击。

【清朝的兴衰转折】

清朝这个曾经有着康乾盛世辉煌的王朝,在乾隆后期逐渐显露出衰败的迹象。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犹如一记闷雷,轰开了清朝紧闭的国门。

英国凭借着先进的枪炮,轻松突破清朝海防,清军虽拼死抵抗,却一败涂地。

这场战争最终以《南京条约》的签订告终,清朝不仅要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还被迫割让香港岛,开放通商口岸。

这一结果让清朝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曾经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威严荡然无存,也让沙俄等国看到了可乘之机。

中国的边疆危机自此愈发严重,东北这片广袤大地,也逐渐被阴云笼罩,即将面临一场惊涛骇浪。

【沙俄的趁火打劫】

当时间的车轮滚滚驶入 185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骤然升起。

沙俄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迅速调集大量军队,乘坐着坚船利炮,悍然闯入黑龙江流域。

他率领着舰队,耀武扬威地在黑龙江上横行,如入无人之境,那一艘艘战舰,满载着沙俄士兵贪婪与侵略的欲望,炮口直指沿岸的中国城镇。

穆拉维约夫先是率军直逼瑷珲城下,以武力威胁清朝官员,要求重新划定边界。

他的态度极其蛮横,仿佛中国的领土已然是沙俄的囊中之物。

在谈判桌上,他颐指气使,将一份早已精心炮制的不平等条约草案甩在清朝代表面前,宣称若不答应,即刻便让战火纷飞,让瑷珲城生灵涂炭。

此时镇守黑龙江的是清朝宗室奕山,面对沙俄的汹汹来势,奕山陷入了绝境。

奕山深知,若真的与沙俄开战,以黑龙江当地有限的兵力,无疑是以卵击石,瑷珲城乃至整个黑龙江流域都将陷入血雨腥风。

在沙俄连续多日的武力恫吓之下,奕山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

1858 年 5 月 28 日,这个令中华儿女痛心疾首的日子,奕山在未得到朝廷正式批准的情况下,擅作主张,颤抖着双手在《瑷珲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轻轻的一笔,却似千钧重锤,击碎了东北边疆的安宁,击碎了无数百姓的家园梦。

根据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东北那片广袤的土地被无情割裂。

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 60 万平方千米的肥沃土地,瞬间易主,纳入沙俄版图。

那片土地上,有着祖辈们世代耕耘的田野,有着茂密无垠的原始森林,有着无数的珍禽异兽,还有着流淌千百年的河流,滋养着一方文明。

不仅如此,乌苏里江以东约 40 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也被划为中俄“共管”之地,名为共管,实则为沙俄进一步鲸吞蚕食埋下伏笔。

从此,中国失去了东北地区对日本海的出海口,在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中陷入极大被动,沿海的诸多权益丧失殆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东北的发展之路自此布满荆棘。

【邻国的“庆祝”,刺痛民族的心】

在海兰泡,俄罗斯曾多次大张旗鼓地庆祝《瑷珲条约》签订周年。

当地政要盛装出席,老兵们佩戴着勋章,学生代表们整齐列队,齐聚在城市的中心广场。

仪式现场,鲜花簇拥着纪念碑,那是为纪念条约签订而设立的,上面的铭文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眼中的 “丰功伟绩”。

在庆祝活动中,有激昂的演讲,赞颂先辈为国家开疆拓土;还有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文艺晚会,人们载歌载舞,沉浸在所谓的“荣耀”之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这是一段被铭刻在历史深处、每每触及便痛彻心扉的记忆。

我们以史为鉴,在历史课本中、在博物馆里,铭记着先辈的苦难与国土的沦丧,时刻警醒着国人奋发图强,守护每一寸山河。

俄罗斯这般高调纪念,反映出双方在历史认知上的巨大鸿沟。

从他们的视角,或许将其视为远东扩张的关键一步,推动了区域的“发展”;但在中国看来,这是侵略的铁证,是民族的血泪。

在现代外交层面,尽管中俄基于诸多共同利益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携手应对国际挑战,可历史的伤痛就像隐在合作表象下的暗礁。

民间交流里,部分俄罗斯民众对这段历史的淡漠甚至不当认知,偶尔也会刺痛中国人的心,让一些友好往来的氛围陷入尴尬。

这时刻提醒着我们,历史虽已远去,伤痕却不能遗忘,唯有正视,两国关系才能在未来走得更稳、更远,让历史的悲剧真正成为过去。

回顾《瑷珲条约》签订的全过程,诸多因素交织,酿就了这杯民族的苦酒。

清朝内部,封建统治走向腐朽末路,闭关锁国让科技、军事发展停滞,官场贪腐横行,卖官鬻爵成风,军队装备陈旧、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加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南方,清政府焦头烂额,分身乏术,无暇北顾,给了沙俄可乘之机。

沙俄一方,扩张野心如火,历代沙皇对土地贪得无厌,从伊凡四世到尼古拉一世,持续东进,妄图鲸吞远东。

这段屈辱历史,是沉重的枷锁,更是奋进的警钟,它时刻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国土沦丧、主权受损、百姓蒙难皆因国力衰微。

今日之中国,已非昔日吴下阿蒙,经济腾飞、科技跃进、军事强盛,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

但我们不能忘却历史伤痛,要以史为鉴,砥砺前行,守护每一寸山河,捍卫国家主权,在民族复兴征途上,让《瑷珲条约》这样的悲剧永不再现,向着光明未来勇毅奋进。

【结语】

《瑷珲条约》如同一道永不愈合的历史伤疤,刻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躯体之上。

但历史的意义从来不只是铭记苦难,更是催人奋进。

今日之中国,经济腾飞、科技崛起、军事强大,在国际舞台上挺起脊梁。

我们回顾《瑷珲条约》,为的是以史为鉴,让子孙后代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让守护国土、振兴中华的精神融入血脉。

唯有时刻警醒、砥砺奋进,方能让这般屈辱永远成为过去,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勇毅前行,让华夏大地再无悲歌,永绽光芒。

参考资料:

华人影响 影响世界在2024-09-05关于《揭秘历史尘埃下中国耻辱性条约:签订160年失去20个省份土地》的报道

黑河日报在2022-06-30关于《中俄《瑷珲条约》善后之争》的报道

长江网在2015-05-20关于《记住“瑷珲”,不仅是因一个不平等条约》的报道

赵全胜谈国际在2022-07-11关于《李宗伦 「6月15日 中俄通话 」》的报道

0 阅读:0
小彭的灿烂的笔记

小彭的灿烂的笔记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