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直对后主刘禅耳提面命,刘禅在心里是否服气?

简史说 2024-11-13 13:27:11

文|简史说

编辑|简史说

“梦会当年春秋时,昔年桃园三结义。惊的桃花漫天飞,此生兄弟共生死。”

桃花树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决心闯出一番天地。

可惜关羽早逝,没能陪刘备和张飞走到最后,他在临沮被斩下马,这也让刘备在“平天下,讨伐曹贼”的路上,痛失一员大将,天下的局势变得十分微妙。

刘备面对三分天下,自知自己气数将尽,平定天下无能为力,怕是等不到江山一统的那天了,但他又不甘大权旁落,弥留之际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刘禅。

《三国演义》中,将刘禅描绘成“一事无成,贪图享乐”的后主,刘备为了蜀国的大好河山不毁在刘禅手里,将“兴复汉室”的担子交给了“神算子”诸葛亮。

一个昏庸无能的后主,一个功高盖主的大臣,两人能相安无事的相处吗?刘禅握着皇权,能忍受他人摆布?诸葛亮聪明绝顶,对皇权没有一点念想?

刘禅曾被寄养的身世,性格变得敏感而脆弱

刘禅的身世,还要从刘备寄居在刘表府上说起,当时刘备雄心壮志,他的身上留着皇室血液,却得不到相应的权力,只能看着别人在朝堂之上玩弄皇权。

刘备不甘心,他本是来投奔新野的刘表,可惜刘表以年事已高,放弃了东征西讨的念头,无奈刘备只能自己四处结交有志之士,他曾不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就一段佳话。

刘表安于现状,在新野守着一亩三分地,刘备寄于他之下,自然是不能伸展自己的才华,在新野这段时间,刘备没有翻出什么浪花。

刘备这边还在招兵买马,曹操那边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两人的速度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刘备心里这点小伎俩没能逃过曹操的眼睛,曹操睚眦必报,定是不会放过刘备。

208年,曹操腾出手,向荆州这边伸了过来,而刘表常年清闲,对军事不是很上心,如今面对曹操的大举进军,他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战到中途就一命呜呼了,刘表的次子刘琮仓皇领兵。

刘琮这个人胆量很小,空有其表,刘表在位时,刘琮为了权力与哥哥刘琦争的面红耳赤,如今他大权在手,反而没了主意,最后干脆对曹军举白旗了。

刘备耳目不多,消息闭塞,曹军打到家门口了,他才得知消息,可以说是为时已晚,如今他的“逆曹”之心十分明显,万一落在曹操手里,定不会是一个好下场。

此时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刚生下刘禅不久,带着孩子逃亡,定是会被束缚住双脚,到时候全家都可能被曹操斩于马下。

情急之下,刘备决定将甘夫人和刚出生不久的刘禅抛下,等时局稳定了,再来寻他们也不迟,这是刘禅唯一一次离开刘备身边,对于这个离开的时长,却成了一个谜。

鱼豢在《魏略》中曾提到刘禅离开刘备长达十几年之久,当时的刘禅被寄养在姓简的一户人家家中,他也是几经周折才回到刘备身边。

甘夫人在逃亡的途中不幸身亡,刘禅这样一个小孩,在农户家中寄养多年,不难料到这些年他是如何生活的,定是满腹委屈无人述说。

刘禅长时间的寄人篱下,他的心里十分脆弱敏感,对人保持着十二分的戒心,对于突如其来的父亲,莫名其妙的江山,呼风唤雨的权力,前呼后拥的大臣,他以前从未想过。

如今刘备将刘禅寻回,又将皇位交付于刘禅,他的前后生活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时很难接受,对身边人真真假假他分辨不出来。

刘备早就料到刘禅会出现坐不稳江山的局面,于是告诫刘禅,做什么事前三思而后行,多询问诸葛亮的意见,有诸葛亮的扶持,蜀国还有争一争天下的可能。

《魏略》中对刘禅的讲述有几分可信,毕竟刘备胸怀大志,刘禅从小在刘备身边长大,虎父无犬子,怎么会留在“扶不起的阿斗”这样的臭名呢?

刘禅自己没有才华,但是贵在听话,他牢记刘备死前的告诫,把诸葛亮当作救命稻草一样看待,并没有收走诸葛亮手中大权的想法。

一文《出师表》,字里行间表忠心

刘备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过这样一段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此话传到刘禅耳朵里,意味就变得不一样。

刘备和诸葛亮属于高段位聪明人,刘备此话中几分真?几分试探?只有他自己知道,诸葛亮对刘备有几分信任?诸葛亮要夺取江山又有几分风险?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够估量的。

刘备简单几句话,在刘禅心里激起了千层浪,他害怕自己刚熬得苦尽甘来,还没捂热就要转手他人,他自己心中害怕,对周围的人都抱着怀疑的眼光。

诸葛亮很聪明,他了解刘禅的经历,明白刘禅的担心,在讨伐曹操时,一篇《出师表》,洋洋洒洒得述说自己的忠心,并表示自己并无取而代之的念头。

刘禅或许为自己的“小人之人度君子之腹”感到羞愧,诸葛亮身为自己父亲生前的知己、好友,为了蜀国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实在不该怀疑诸葛亮有谋权的心思。

《出师表》中“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知道刘禅在心中总是否认他自己,每下达一个命令,总是犹犹豫豫,没有君王的霸气和果敢。

诸葛亮也知道,自己手中的大权一定会惹来军中其他人的“红眼病”,他与刘禅之间定是有不少人在挑拨,于是他也劝诫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最后,诸葛亮表明自己对皇权没有想法,在他的心中“仁义”大过天,蜀国是刘备苦心谋划的,自己不过是充当军师一角,他定会牢记刘备的嘱托,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蜀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刘禅手中其实没有很多实权,刘备积攒下来的基业也所剩无几了,刘禅只不过是挂着“皇帝”的旗号,大权其实都在诸葛亮手中。

如今诸葛亮已表忠心,如果再从他手里夺取实权,刘禅将背负“忘恩负义”的骂名,这样那些老臣心中作何感想,这其中的利弊他是知晓的。

刘禅在诸葛亮的庇护下,也算过了几年安稳日子,诸葛亮想要北上讨伐曹操,在此之前,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带兵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蛮。

诸葛亮在北伐时,犯了很多错误,排兵布阵上,错用了马谡,导致丢失街亭这样重要的军事重地,在兵力和物质上,也没有很好的估算,导致北伐的失败。

诸葛亮知道自己犯了致命的错误,自降三级以正军威,但很快刘禅又恢复了他在军中的权力,于是诸葛亮才能再次北伐,最后死在第七次北伐的路上。

刘禅对诸葛亮其实很信任了,诸葛亮北伐死后,李邈在刘禅面前弹劾诸葛亮,说诸葛亮野心勃勃“身杖强兵,狼顾虎视”。

刘禅表现出他平时没有的决绝,他立即下令,将李邈关进大牢,后来直接处死,这让朝堂之上对诸葛亮的非议声停了下来。

刘禅的“君王气度”,装傻充楞当了41年君王

李邈当真是在胡说霸道,恶意诽谤诸葛亮吗?或许他说的的确是实情呢,可能军中不止李邈一人这么想,只不过就他一人敢说罢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多次出兵讨伐魏国,出兵次数密集,且排兵布阵上频频出错,像是刚上战场不久的新兵,为何诸葛亮如此着急?

其中也有刘禅“装傻充楞”的原因,诸葛亮觉得刘禅离开自己定然一事无成,蜀国一日无他,就可能面临亡国之灾,所以他才如此着急想要完成刘备所托。

刘禅想着既然有人为自己操心国家安危,他只要“装傻充愣,坐享其成”就好,如果诸葛亮不负众望,北伐成功,那作为一国之君,定是收获最大的一个,如果诸葛亮失败了,他手中的权利就能顺势拿过来,此后便可高枕无忧,可谓两全其美的好事。

刘禅知道,自己越傻,诸葛亮就越着急,于是他也闹出不少笑话,至今提到刘禅仍是大家酒后笑谈,“装傻”是刘禅的保护色,他也安安稳稳在诸葛亮的羽翼下度过11年。

刘禅对于诸葛亮在军中独断专权的事,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他的“相权”大于“皇权”,军中有何要事,都是在第一时间汇报给诸葛亮的,刘禅也没觉得有何不妥。

刘禅离不开诸葛亮,他需要诸葛亮制衡朝中的大臣,他刚才刘备手里接过皇权时,就开始极力在朝中营造轻松的氛围,便于诸葛亮施展身手。

事实证明,诸葛亮也是有一定管理理能力的,在诸葛亮制定的奖罚分明的制度下,大大小小的官员都遵纪守法,恪尽职守,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全国上下井然有序。

以至于刘禅再离开诸葛亮后,他还能稳定国家局面,不至于国家大乱,民不聊生的地步,这也是诸葛亮在世时,为刘禅铺的后路。

诸葛亮走上北伐这条路,肯定得罪不少朝中求安稳的大臣,人心是最不好处理的难题,刘禅将这个难题直接抛给了诸葛亮,自己则充当起“仁君”,这也让刘禅经络不少朝中大臣。

刘禅一直维持着朝中君臣和睦,诸葛亮也曾评价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夸赞刘禅是位仁慈的君王,爱护部下,以德治天下。

诸葛亮在军中的威望比刘禅高,能力比刘禅强,却没有篡位的思想,因为刘禅已经给了诸葛亮想要的一切权力,皇位对于诸葛亮来说,不过是个“空位子”。

诸葛亮对刘禅总是耳提面命,不止一次的教育他做人做事的,刘禅也不敢有丝毫异议,全都附和着,他心中所想,外人实在琢磨不透,从这一点来说,刘禅心思深沉。

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刘禅耳朵里,刘禅几次哭晕在龙椅上,大臣们见状,都感叹刘禅一片孝心,臣子受如此待遇,哪有臣子不肝脑涂地的为蜀国尽心尽力呢?

刘禅大肆褒奖诸葛亮为汉室做的贡献,感念他的付出,但当蜀国百姓想要为诸葛亮立庙,供奉一些香火时,刘禅却拒绝了,而且一改往日好商量的嘴脸,态度变的十分坚决。

直到29年后,刘禅顶不住百姓的压力,在沔阳给诸葛亮的庙才立了起来,但同时,他还做了两项重大改革:废除宰相制、停止北伐。

废除宰相制意味着,刘禅要将权力都收拢到自己的手里,再也不会有第二个“诸葛亮”能够制约皇权,蜀汉尽在刘禅的掌握之中。

由此可见,刘禅并不是真的“傻”,只是他在等待,等一个确定的时机,等一个好的噱头,擅长潜伏的敌人最可怕。

停止北伐就是从根本上否定诸葛亮,北伐是诸葛亮生前未能完成的夙愿,如今他刚死,刘禅就停止北伐,这也给那些拥护诸葛亮的大臣敲了一声警钟。

诸葛亮曾告诫刘禅的话,刘禅一句也没有放在心里,“亲小人,远贤臣”,导致宦官当道,王朝维持了41年就气数将近,最后他选择了投降。

结语:

刘禅善于伪装的性格与他的身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自私敏感、伪装多疑,这也造成他与诸葛亮之间微妙的关系。

诸葛亮一贯的强势,在刘禅心里早已产生反感的情绪,只是当时局势所迫,他不得不伪装自己,营造君臣和睦的假象,达到稳定江山的局面。

诸葛亮死后,刘禅也暴露出自己的本性,独断专权,不堪重托,最后将父辈们拼死打下的江山,白白送给他人。

0 阅读:8
简史说

简史说

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