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编辑:木头
曾有人这么说过:诺贝尔文学奖是不会给中国人的,如果有人得到了,那么他就背叛了自己的国家。
这种说法从侧面体现了诺贝尔官方对中国的不偏爱,但其实纵观历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可以发现,其中的亚洲人都很少。
当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后,他迎来的赞美有多少,受到的攻击也有同等分量。
时隔多年后莫言来到北大接受访谈,某个女生直言不讳向莫言提问,把莫言气得不行。
这个女生到底说了什么,才会让一向好脾气的莫言生气呢?
从高密走出来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
写文章这种东西,是最吃天赋的,现在网络上的网文大家个个看得都不亦乐乎,他们的文笔在大众看来已经是够不错的了。
实际上看多了就会发现,这些作家不过是围饼吃皮,离所谓的馅还远得很,他们的文风大多辞藻华丽,缺乏一点落地的现实味道。
文学,往繁了写容易,但要写得简而厚重,那可真是太难了,而莫言他正是含着这样的天赋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
莫言小时候家里不富裕,他也就早早辍了学,贫困家庭+天资聪颖,妥妥的大佬配置。
小时候的莫言经常和寒冷饥饿为伴,窘迫的童年生活后来都成了他文思泉涌的养料,在农村煎熬几年后莫言选择报名参军谋出路。
有了稳定的出路后,莫言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搞一搞文学创作了,26岁的他写完《春夜雨霏霏》后就赶忙投稿出版,赢得了提干的机会,这也是莫言第一次用自己的天赋助力自己的事业。
工作稳定下来后,莫言继续潜心创作,《透明的胡萝卜》让他在圈内有了姓名,《红高粱》引起文坛震动,《酒国》和《丰乳肥臀》彻底巩固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在他的文章里,神秘的高密东北乡是一片蛮荒之地,更是中国人欲望和黑暗的精神寄托所,在这里,各种神奇、热血的故事轮番上演。
多部作品问世后,莫言也被认作是东方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那么西方的是谁呢?那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
事实上,早年的莫言也是马尔克斯的书粉,他曾将《百年孤独》来来回回看过好多遍,最终为马尔克斯的才华所惊艳。
有人说莫言这是借鉴了别人的风格,不是自己的原创,可莫言能够借鉴成功,还能独创出属于自己的风味,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荣耀呢?
之后的《生死疲劳》《檀香刑》继续为莫言的文学事业添砖加瓦,但要说到莫言最出名也最有争议的作品,那肯定非《蛙》莫属。
争议与赞美并存
《蛙》这本长篇小说是莫言以自己的姑姑为原型来创作的,以姑姑为主角,围绕“计划生育”这件事,来展现了那个年代的悲欢离合以及人心复杂。
这个作品问世以后,有人觉得莫言写得很真实,有人却觉得真实过了头,有抹黑的嫌疑,可偏偏就是这部作品把莫言送上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台。
当天,莫言身着一身燕尾服,庄重内敛,这对国人来说本该是个荣耀的时刻,毕竟莫言可是第一个站在诺贝尔颁奖台上的中国人,可莫言接下来的一番话却为他招来了不少骂声。
2012年,莫言在诺奖现场的一段话惹了众怒,在外国的地盘上,面对这么多外国人,莫言没有为祖国说漂亮话,反而摘选了一段作品中的文字。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
视频传回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骂莫言胡编乱造,是故意在西方人面前丢中国人的脸。
因为这个发言,《蛙》中有争议的片段又被人扒出来重新解读,莫言也被扣上了出卖祖国的帽子。
莫言某次应北大之邀进行演讲,没想到演讲之后几个学生犀利的提问直接把莫言给整生气了,只见一个女生拿着话筒问:
“莫言老师,您和您的爱人人性多一点,还是兽性多一点,”
听到这句话现场不少人都呆住了,整个场馆内鸦雀无声,还好莫言及时反应过来回复道:
“人类已经进化这么久了,我们当然也要跟上人类的脚步。”
莫言的这个回答很巧妙,没有直接对上女同学的无理,反而剖出一个客观事实来彰显女同学的无知。
没想到女同学不依不饶,接着追问:“那您的爱人怎么看待您书中那些‘扒人皮’的兽性描写?”
这个问题莫言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复,只能留下一句:她不怎么看我的书。
这个时候另一个男同学上来直接质问莫言:“那你觉得你对社会有责任吗?”
莫言一听脸色瞬间就变了,说道:如果没有责任,我骑车1个小时来到这里干什么?
听到这样的回答,对方也不好再说什么,从总体的效果来看,现场的氛围不算融洽,两个同学轮番开战把莫言气得不轻。
从这个小片段中就可窥见出一丝端倪,什么端倪呢?那就是大众对莫言文学态度的不满。
一般来说,作家的文字多多少少是能够彰显出本人的态度,从对莫言文学作品的解析中,有人觉得莫言的思想不端。
可这毕竟还是少数人的看法,现在的这个社会,网友们变脸简直比翻书还要快。
当年莫言获奖后,不喜欢的人开始夸他,喜欢的人开始骂他,这样朝令夕改的态度实在是匪夷所思,到今天也就变成了见怪不怪。
早年的莫言也算是表达欲旺盛的,若是放在以前,这些攻击他肯定会还回去。
但时间长了他发现,每次辩论过后筋疲力尽的总是自己。
因此他给自己取名“莫言”,就是少说话,多做事。
正如他自己所说:“人世上的话,99%都是废话,都可以省略不说。”
看完这一系列事件之后,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莫言?
我们该如何评价莫言?
我们不妨先听听人民日报对他的评价: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该奖项,这代表了中国文学被国际社会的认同,也表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国际语境正在形成……
虽然莫言获奖是值得庆祝的事,但不能只有一个莫言,中国需要更多的优秀作家走向世界。
莫言的作品出名就出名在他善于借助小人物的命运沉浮来展现时代洪流对人的裹挟。
因此在那些荒诞的故事情节和奇奇怪怪的语言中,我们总能从中窥探出一些黑暗的隐秘,但他们终究隐于悲壮、浓烈的情怀中。
这种摸不着但又品得出的滋味最抓人心,那些不被承认的、不被认可的,不过都是莫言的亲身经历罢了。
莫言越来越多自然是好的,但从眼下来看,就注定了将不会再有第二个莫言的诞生。
哪怕锋利、辛辣如莫言余华,时至今日,也逐渐软化了自己文字的尖刺,整个人变得柔软下来。
当年那批嘴毒的“老Baby”此刻摇身一变成了年轻人的嘴替,或许正是得益于早年对事物本质的洞悉,哪怕和年轻人年龄鸿沟再宽,他们也能做到“年轻人的苦我懂得”“年轻人的累我晓得”。
新一波互联网造神攻势下,不凡的文学才华外加幽默到恰到好处的体贴,余华和莫言已经成了年轻人的香饽饽。
结语
你读过莫言的哪部作品呢?
文章信息来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