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已经把全球经济搅得鸡犬不宁,中国成为其眼中钉肉中刺,被加征超过100%的关税,这意味着中美脱钩风险加剧,可能引发全球经济震荡。当很多人都担心特朗普会对石油贸易出手,从而危及中国能源安全时,俄罗斯突然抛出了一颗“定心丸”——俄副外长鲁登科近日明确表示,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供应多少石油。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对中国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对华关税加征至100%以上后,特朗普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单纯的贸易关税战难以撼动中国经济的根基。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能源领域,试图通过切断中国石油供应来捏住中国的“命门”。据美国彭博社报道,特朗普正酝酿对各产油国加征“二级关税”,这意味着任何向中国出口石油的国家都要额外支付25%的关税。更狠的是,美国海军甚至计划在马六甲海峡查扣中国油轮,试图封锁这条全球60%石油运输必经的“海上生命线”。

这种打法确实毒辣。中国目前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其中40%来自中东地区。如果美国真的实施这一政策,中国炼油厂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但特朗普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并非没有替代方案。俄罗斯作为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国,近年来已经通过中俄原油管道向中国输送了大量原油,俄罗斯已成为中国原油的主要供应国。
俄罗斯在这个节骨眼上挺身而出,绝非单纯的仗义相助。俄副外长鲁登科的表态背后,藏着三重战略考量:
第一,破解西方制裁困局。自俄乌冲突以来,俄罗斯石油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西方对俄油实施价格上限、保险禁令,导致俄罗斯原油均价低于国际市场。但中国市场的开放让俄罗斯看到了希望,通过扩大对华出口,俄罗斯不仅能规避制裁,还能获得稳定的现金流。
第二,强化中俄战略协作。特朗普上台后,美俄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特朗普时而对俄示好,时而对俄态度强硬,普京已经看透了他的反复无常。与其在美俄关系上押注,不如深化与中国的合作。
第三,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俄罗斯此举实际上是在向中东产油国叫板。之前沙特、伊拉克等国在中国原油进口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俄罗斯正通过管道运输、北极航道等方式,逐步提升在华市场份额,逐渐超过沙特成为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
面对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中俄联手展现出惊人的协同效应。
在能源领域,除了原油管道,中俄还在天然气、煤炭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这种全方位的能源合作,让中国的能源安全网更加牢固。
在贸易领域,中俄正加速去美元化进程。这种“去美元化”尝试,不仅降低了汇率风险,也为全球贸易体系多元化提供了新路径。
在国际政治领域,中俄在联合国、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上密切协作。针对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中俄联合推动“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面对北约东扩,中俄举行联合军演展示战略决心。这种“背靠背”的合作,让任何试图分化中俄的图谋都难以得逞。
当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外交部的回应简洁有力:“中俄合作不受第三方因素影响。”这种底气源于三个层面:
首先,中国能源结构的多元布局。除了俄罗斯,中国还与伊朗、委内瑞拉等国保持着稳定的能源合作。即便美国实施“二级关税”,中国也能通过增加俄罗斯原油进口、扩大非洲油气投资等方式化解风险。
其次,中俄合作的制度保障。两国已建立总理定期会晤、能源合作委员会等20多个机制化平台,确保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正如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所说,中俄关系是“全天候的战略伙伴”,这种关系不会因一时的外部压力而动摇。
最后,中国经济的韧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美贸易额大幅下降,但对俄罗斯、东盟国家、中亚国家的贸易额大幅增长。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让中国在贸易战中掌握了主动权。难怪中方在回应“中美在贸易领域是否存在脱钩可能”时底气十足地表示:“天塌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