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狐文娱观察组
美国网红“甲亢哥”的中国之旅如同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国内外社交平台。从上海外滩到北京故宫,从河南少林寺到成都火锅店,再到重庆8D魔幻地形,这位以“抽象整活”闻名的00后顶流主播,用连续数小时的无剪辑直播、夸张的表情和“Oh My God”式惊叹,让全球观众看到了一个与他国媒体报道截然不同的中国。这场看似“无剧本”的旅行,既是一场文化碰撞的狂欢,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实验。
从“抽象整活”到“感动破防”:一场表演与真情的拉锯战
“甲亢哥”的走红始于他标志性的“抽象派”风格——夸张的肢体语言、无厘头的互动、对足球明星C罗的狂热追捧,以及时不时在直播中“发疯”的戏剧性表现。这种风格在西方社交平台为他积累了3700万粉丝,但也曾因争议行为被封号。然而在中国,他的“抽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上海街头被大妈投喂小笼包时的不知所措,长城上因震撼连做后空翻的兴奋,少林寺学功夫时笨拙却认真的姿态,甚至因火锅太辣而泪流满面的狼狈……这些片段看似延续了他一贯的浮夸,实则暗藏转折。当他在重庆洪崖洞被层层叠叠的灯光震撼到沉默,当他在成都街头被陌生女孩递上解辣酸奶,当他在北京胡同里与大爷们用蹩脚中文讨论“豆汁儿是不是泔水”时,一种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这位以“疯癫”著称的网红,开始频繁露出真实的触动。
这种转变的底层逻辑,恰恰是“甲亢哥”团队的高明之处。他们深谙短视频时代的传播法则:极致冲突制造话题,而真情流露收割共鸣。中国行的直播设计中,既有刻意制造的戏剧性(如挑战麻辣火锅、体验针灸),也有放任自流的随机互动(如街头偶遇广场舞大妈)。前者保障了内容的“爆点”,后者则提供了“去滤镜”的真诚感。当西方观众看到直播中干净整洁的上海街道、热情友善的路人、科技感十足的高铁站时,弹幕中“这和CNN说的不一样”的惊呼,恰恰证明了这种“半设计半真实”策略的成功。
“膜拜中国”背后的商业野心:一场精准的流量收割
“甲亢哥”对中国文化的热情赞美,固然有被真实打动的成分,但若将其单纯归结为“爱上中国”,则未免天真。仔细梳理其行动轨迹,商业意图清晰可见:入驻抖音三天粉丝破百万,小红书首发视频播放量超千万,微博开通即登热搜,甚至其争议不断的随行翻译李美越,也在5天内掉粉14.7万的同时获得了更高的讨论度。这背后是一场典型的“跨平台流量迁徙”——借助中国行的巨大话题,将原有海外粉丝转化为国内平台的增量,同时通过“国际网红盛赞中国”的叙事,获得官方媒体背书(如驻美使馆点赞)和本土用户好感,为后续带货、代言铺路。
这种策略与国内部分网红的“赚快钱”模式形成微妙对比。当某些本土主播还在用“剧本式卖惨”“低质价格战”收割流量时,“甲亢哥”团队却以“文化体验者”的姿态,将商业目标包裹在“跨文化交流”的外衣下。他在重庆试驾国产新能源汽车时高呼“这车会跳舞”,在成都同仁堂体验把脉后感慨“中医是魔法”,在少林寺摆出“功夫少年”造型——这些内容既满足了海外观众对东方神秘感的想象,又精准踩中了国内观众的文化自豪情绪,更悄然植入了潜在商业合作线索(如汽车品牌、旅游景点)。这种“一鱼三吃”的运营,远比简单粗暴的“九块九包邮”更高级。
我们需要怎样的“网红叙事”?
“甲亢哥”的爆火,暴露出一个尴尬现实:当部分国内网红还在用“审丑”“猎奇”内卷时,国际网红已开始用“真实体验+情感共鸣”降维打击。他的成功并非偶然——在短视频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观众早已厌倦了精致滤镜下的摆拍,转而对“不完美真实”产生渴望。重庆街头被辣到跳脚的他,故宫里对“皇帝怎么上厕所”发出灵魂提问的他,恰恰打破了“外国网红中国行必吹彩虹屁”的刻板印象,用笨拙但鲜活的探索,让传播变得可信。
但这场狂欢也需冷思考。当“甲亢哥”们用流量密码解构中国文化时,我们是否做好了承接这种关注的准备?当他在直播中因误闯未开放区域被劝阻,当随行翻译因专业度不足遭群嘲,当“无剧本”背后仍有资本操盘痕迹被扒出,这场“真实秀”的边界何在?或许,比争论“甲亢哥是否真心爱中国”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更多国际网红看见真实、多元的中国——不止有高楼大厦和千年古迹,还有市井烟火与平凡个体的故事。
“甲亢哥”的中国行,本质上是一场多方共谋的流量盛宴。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证明:真诚的内容永远有市场,文化的魅力经得起最“抽象”的检验。当他在长城上迎着狂风喊出“China No.1”时,这个标签化的口号因之前的豆汁儿皱眉、火锅流泪而显得生动。这不是一场非黑即白的表演,而是一个关于当代传播的隐喻:最高明的营销,往往是让观众忘记营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