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创建“奇石辅助形式:阐释”7

石道聊文化 2024-11-05 11:01:23

第二节 “奇石阐释”能形成“新的视界”

二、对于山水形状的“奇石意象形式”来说,奇石阐释者也可以借助于语言的“符号内涵的体验性”特征,来完成对它们阐释的“物化”活动。

符号学大师索绪尔早就指出,词所联接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关于事物的观念。比如,对灵璧磬石《恒山翠屏》(见图20-3)的

图20-5 《恒山翠屏》 灵璧磬石 133*49*79厘米 吕耀文 藏

阐释,即对意象类山水形状的“奇石形式”的阐释,人们最熟悉的语言莫过于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了。

当然,不同的人对这同一个词,也会有不尽相同的言语知觉。因此,对于意象类“奇石形式”的阐释语言,它不但具有约定俗成的、公共认同的语义性,而且还有体验性。

显然,这个“体验性”既与奇石阐释者的背景、个性、文化素养、艺术鉴赏能力有关,又与该类型的那些“奇石形式”的本身特点有关。因此,这二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就共同促成了借助于语言的“阐释”所具有的“符号内涵的体验性”的功能。

这就像鲁枢元在他的《试论文学语言的心理机制》一文中所认为的那样,“主体的言语知觉较之单纯的、普遍的语义,具有复杂而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其中包括着顽强的表面再现性、自然的情绪体验性、隐隐的内驱意动性”。因此,借助于语言的对意象类“奇石形式”的“阐释”,更是饱含着某种意味的生成基因。比如,意象类“奇石形式”如灵璧磬石《恒山翠屏》,奇石阐释者对它的“阐释”之语言,是可以任意地选择词语,或者是组合词语的,而不必受到一些语言性质和法则的条条框框的限制。

《石道》(1-4卷)236

0 阅读:3
石道聊文化

石道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