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罗欣药业以100亿港元私有化退市,本该迎来新的篇章;然而仅仅几年后,这家曾经的明星企业却迎来了股价暴跌的“灾难”。从借壳A股到业绩承诺落空,再到股东套现,罗欣药业的股市表现不禁让人反思:资本市场背后的游戏,究竟是谁的胜利,谁的失败?
2017年,罗欣药业以100亿港元的估值私有化退市,在当时,似乎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然而,2019年通过借壳方式回归A股时,公司估值仅为75亿人民币,股价直接缩水16亿,令人瞠目结舌。这一变化,犹如一记警钟,敲响了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实力的质疑。股东和管理层的高估计,最终未能抵挡市场的“真金白银”考验。
自2020年下半年起,罗欣药业的股价一路下跌,至今已连续四年未能扭转颓势。到2024年,市值仅剩46亿,相较于最初的91亿,已大幅缩水。这一切背后,是管理层决策失误的累积:从业绩承诺的落空到资本操作的不当,再到公司内部治理的松散。股东信心的崩塌,直接反映在股价的暴跌上。
虽然罗欣药业在港股创业板的表现曾一度良好,但三次申请转主板均告失败。市场的低估值与流动性差是根本原因,尽管公司在盈利和分红上保持不错的水平,香港股市依然不买账。资本市场往往有其不容忽视的逻辑,低估值背后,正是对于公司未来的担忧和对其发展前景的质疑。
2019年,罗欣药业在借壳A股时,曾承诺2019至2021年每年净利润分别达到5.5亿、6.5亿、7.5亿,但实际完成情况远低于承诺,2020年和2021年分别仅完成目标的50%和53%。这一业绩失信,让股东的信任在瞬间崩塌,也让资本市场开始反思,过度承诺与缺乏实质内容的行为,究竟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从A股借壳上市后,罗欣药业的业绩便一蹶不振,持续亏损。2022年亏损12.25亿,2023年亏损6.6亿,2024年上半年亏损2.5亿。每一份财报都在给公司带来更大的信任危机,股民和投资者的损失也在不断积累。从高调承诺到最后的“赤字”,公司可持续发展之路看似已岌岌可危。
刘保起,原是军队卫生员,退役后转行做药品销售,逐步积累财富并创办了罗欣药业。然而,尽管从无到有的创业故事十分动人,但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他的眼光却未能洞察足够的市场变化。过于依赖资本市场的运作,未能理顺公司内部的管理和发展战略,导致了企业的失败。即使他曾在创业初期拥有闪亮的成绩,但市场的现实最终打破了这一切。
从港股私有化到借壳A股上市,罗欣药业曾一度站在风口浪尖。然而,企业的转型之路并没有如股东所愿的那样平坦。尽管股价曾一度暴涨,但背后的财务困境和管理失误让市场对其信心大幅下降。短期资本操作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光鲜亮丽,却无法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最终只能付出巨大的代价。
尽管刘保起和家族通过套现收回了一部分资金,但罗欣药业的股民却遭遇了惨重的亏损。从2020年到现在,股价跌幅超过75%,股民的投资热情早已被打击得体无完肤。股东和管理层的“资金收割”,似乎让投资者成了最后的“受害者”,而股东与管理层的道德争议也愈发突出。资本市场不仅仅是财富的聚集地,更是一个严酷的游戏场。
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博弈,不仅仅决定了公司未来的走向,更直接影响了资本市场对其的评价。股东一方面急于套现,一方面又未能为公司前景提供足够支持。市场对于这样的行为本能产生排斥,投资者对公司失去信任,股价自然大幅下跌。
罗欣药业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实际运营状况与资本市场评估之间的巨大差距。虽然公司在药品销售和分红上有不小的成绩,但市场的反应却远不如预期。这暴露了一个深层次问题:企业的股市表现不仅仅取决于其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市场信心和资本操作的博弈。
从罗欣药业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中的风险与博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任何企业若只依赖资本运作而忽视内部管理与创新,最终注定会成为市场的弃儿。股民的痛苦、股东的道德困境以及企业转型的失败,都是这场资本市场游戏中的深刻教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