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场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席间有众多文艺界人士参加。当时,一位名叫罗稷南的人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颇为有趣的问题:“若鲁迅在世会怎样?”这个问题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等待毛主席的回答。
毛主席并未犹豫,他很快给出了简洁而深刻的回应:“我觉得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要写,要么会默不作声。”这一回答显得如此干脆,又充满着对鲁迅深刻的理解。那么,毛主席为何如此肯定?他与鲁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鲁迅,全名周树人,生于一个充满动荡和危机的时代。当时的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国内封建制度腐败不堪。面对如此局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运用犀利的笔触揭露社会的不公,批判腐朽的制度。他通过小说、杂文等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巨匠。
尽管鲁迅在文坛上声名显赫,但起初他对毛主席的了解并不多。1931年,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失败的消息传到鲁迅耳中时,他欣喜不已。当时正好茅盾来访,鲁迅便顺势向茅盾打听起毛泽东的情况。茅盾对毛主席的评价非常高:“毛委员学识渊博,是党内的大学问家。”
这番话激发了鲁迅对毛泽东的极大兴趣。他此前只知道毛泽东是个领导农民运动的人,却没想到他学识如此渊博。此后,鲁迅心中对毛泽东的敬仰日益加深。
1936年,冯雪峰前往上海与鲁迅接触,借助鲁迅的帮助恢复与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冯雪峰在与鲁迅的交谈中详细描述了毛主席指挥的几次战役以及他的战略智慧,这进一步让鲁迅对毛主席产生了深厚的敬意。不久后,红军长征胜利的消息传到了鲁迅耳中,他立即发电祝贺,信中写道:“中国和人民的未来就寄托在你们身上了。”这封电报充分表明了鲁迅对毛主席及其领导下的共产党的信任。
毛主席对鲁迅的作品也有极大的欣赏,早在井冈山时期,毛主席便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逐渐形成了对鲁迅思想的认同。他曾专门跑到冯雪峰家,向他询问鲁迅的情况。当得知鲁迅曾经读过他的《西江月 井冈山》并表示赞赏时,毛主席的心情就像一个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一样,难掩喜悦之情。
鲁迅虽然去世早,两人终究未曾见面,但他们通过书籍和思想相互影响。鲁迅通过他的作品和行动,深深影响了毛主席,而毛主席则对鲁迅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1937年,在鲁迅逝世一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毛主席称赞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甚至形容他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毛主席不仅在公开场合对鲁迅表达敬佩,还在许多私人场合中多次提及鲁迅的重要性。晚年时期,毛主席眼睛因病视力不佳,依然不忘寻找鲁迅的书籍阅读。在他逝世后,人们发现他的书桌上还摆放着《鲁迅全集》。可见,毛主席对鲁迅的文学思想和人格始终抱有崇高的敬意。
回到1957年的座谈会,罗稷南并没有想到自己随口一提的问题会得到毛主席如此认真的回答。毛主席简明扼要地指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会继续写,要么他会保持沉默。”这个答案看似简单,实则反映了毛主席对鲁迅深刻的理解。他知道,鲁迅是一位坚韧不拔、极具风骨的人物。若他依然健在,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必然不会对自己反感的事物低头。因此,毛主席得出了“要么继续写作揭露真相,要么保持沉默”的结论。
鲁迅与毛主席这两个同样伟大的人物,虽未曾相见,却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他们都对社会的不公充满愤怒,致力于推动中国的进步。因此,毛主席的回答不仅体现了他对鲁迅人格的高度评价,也展现了两位历史伟人之间深刻的思想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