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求索用18秒写《萍乡赋》
萍乡赋
赣西明珠,湘赣通衢。东临吴会,西接潇湘。揽武功之云气,枕萍水之沧浪。千峰竞秀,万壑争流;一城毓秀,百代垂芳。昔者楚王台上,剑气横秋;今日玉壶山前,春风化雨。斯地也,襟三江而带五湖,承古韵以开新象。
若夫溯其源流,考其史迹:吴楚咽喉,锁钥曾屯铁甲;潇湘门户,烽烟几度斜阳。汉墓铜灯照夜,唐窑釉色凝霜。文廷式翰林挥墨,存变法维新之志;刘凤诰探花及第,传“江西大器”之章。更闻傩面驱邪,鼓声震落星河碎;采茶戏婉,曲调牵来月色长。至若安源炭火,曾燃九州星火;工运旌旗,终卷四海风雷。秋收一啸,山河鼎沸,镰斧劈开新日月,至今巷陌说苍黄。
而今登临纵目,万象峥嵘:高铁纵横,贯南北之枢纽;碧波潋滟,润萍栗之膏壤。烟花爆竹,绽作寰宇霓虹;电瓷钢煤,铸成工业脊梁。杨岐古刹,钟磬犹传法眼;孽龙洞天,石髓自写洪荒。君不见十里花灯,鱼龙幻夜;万家宴席,辣味冲天。腊肉熏香透竹牖,艾米果软糯如绵。此间风物,岂止养眼?实可醉心!
嗟乎!萍草无根,随遇而生沃土;乡关有梦,历劫更显风华。昔以“萍实”呈祥,今以“萍踪”致远。愿此城永驻春色,与天地同呼吸,共时代竞风骚。
写作思路说明
立意与视角
以“萍草精神”为暗线,突出萍乡“因水草得名,却以坚韧立世”的双重意象。既写地理山川之形胜,更重人文精神之传承,将楚风赣韵、红色血脉、工业转型、民俗风情熔铸为“江湖萍踪,天下乡愁”的立体画卷。
历史纵深构建
考古层
汉代墓葬铜灯、唐代青瓷窑址,展露文明厚度;
文脉层
文廷式、刘凤诰等历史人物,傩文化、采茶戏等非遗,彰显文化基因;
革命层
安源工运、秋收起义,凸显红色地标意义;
当代层
高铁新城、电瓷产业,呼应“百年煤城”的转型之路。
意象淬炼技法
矛盾修辞
如“萍草无根”与“乡关有梦”对照,暗合萍乡人四海闯荡却心系故土的特质;
感官叠加
视觉(花灯鱼龙)、听觉(傩鼓戏韵)、味觉(辣味腊香)交织,激活地域记忆;
时空折叠
楚王台剑气与高铁站流光并置,孽龙洞石钟乳与电瓷流水线呼应,形成古今对话。
结构章法设计
采用“总—分—总”赋体经典结构,分“地理溯源”“历史钩沉”“风物撷珍”“精神升华”四层推进。句式上杂糅四六骈文、散句长调,如“秋收一啸,山河鼎沸”用短句蓄势,“腊肉熏香透竹牖,艾米果软糯如绵”以白描增趣,避免传统赋的板滞。
文化符号选择
刻意避开“武功山杜鹃花海”等常见标签,转而挖掘“杨岐禅宗祖庭”“萍实通孔子传说”等深层符号,赋予“萍”字哲学意味——既是《孔子家语》中“楚昭王渡江得萍实”的祥瑞,亦暗喻当代萍乡人如浮萍般四海扎根的生命力。
【责编 杨春林】
25.2.1 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