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青岛平度市两名女幼师出租屋遇害案的审判进展及相关争议,综合多篇报道信息如下:
---
### **一、案件经过与司法判决**
1. **作案过程**
- **时间与地点**:2023年12月11日晚,25岁的李某勇携带刀具闯入其同学李某菲(同为幼师)的出租屋,持刀将其捅刺致死。过程中,合租室友刘某怡(24岁)因房门被撞开并试图呼救劝阻,李某勇为灭口将其杀害。第三名室友崔某因躲藏并报警逃过一劫。
- **后续计划**:李某勇原计划继续前往胶州杀害堂哥李某辉,但在途中被警方抓获。
2. **作案动机**
- 李某勇因长期生活不顺、心理扭曲,对李某菲(小学、初中同学)产生报复心理。其供述称,初中时李某菲曾辱骂他“傻子”,加之同学聚会时感到被轻视,最终萌生杀意。
3. **司法程序与判决**
- **一审**:2024年10月,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李某勇预谋作案、手段残忍,且无证据支持其存在精神疾病,驳回司法鉴定申请,判处死刑。
- **二审**:2025年3月26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死刑原判。李某勇辩护律师曾以“精神异常”为由上诉,但未提供新证据,法院再次驳回其请求。
---
### **二、争议焦点与法律分析**
1. **精神疾病抗辩的争议**
- 李某勇方多次申请精神鉴定,称其存在异常行为,但法院认为其作案过程目标明确、逻辑清晰,不符合司法鉴定条件。
2. **量刑依据**
- 法院强调李某勇连续杀害两人,且预谋性强、社会危害极大,符合“罪行极其严重”的死刑适用标准。
---
### **三、家属反应与后续行动**
1. **家属诉求**
- **见义勇为认定**:刘某怡父母认为女儿因劝阻暴行遇害,应被认定为见义勇为。他们已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幸存室友崔某及李某菲家属配合作证,并希望推动官方认定。
- **心理慰藉**:家属表示诉讼目的并非赔偿,而是为女儿争取社会价值的认可。
2. **对判决的回应**
- 刘某怡父亲刘先生对二审结果表示满意,计划在清明节携判决书告慰女儿,并称“终于可以给她一个交代”。
---
### **四、社会反思与舆论影响**
1. **司法公正的讨论**
- 案件因凶手多次以精神疾病为由逃避责任,引发公众对司法鉴定程序严谨性的关注。法院的坚决驳回强化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司法原则。
2. **见义勇为认定的争议**
- 刘某怡的行为是否符合见义勇为标准,成为舆论焦点。法律界指出,其劝阻行为客观上保护了第三人(崔某),可能符合部分地方性法规的认定条件。
---
### **五、总结与意义**
此案不仅体现了司法机关对恶性犯罪的零容忍态度,也揭示了社会对见义勇为行为认定的复杂性。家属通过法律途径为女儿争取名誉的坚持,反映了公众对正义与尊严的深切诉求。案件终审结果或为类似案件提供量刑参考,同时推动社会对精神疾病抗辩边界与见义勇为认定标准的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