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典型的鸟尽弓藏,不懂政治,有谋略而无天下的政治头脑

旧梦谈史啊 2025-02-13 15:54:08

韩信世上罕见的军事奇才,政治上情商低下兼无痴,功高震主早就不被刘帮看好,何况刘帮跟前一批小跟班萧何张良陈平献言献策,要求除掉韩信以免夜长梦多,只不过韩信自己不知道罢了,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来的皇上都是“孤家寡人”!伴君如伴虎,老虎扭头必伤人。功高盖主不死即伤。霸业成就功臣光之离明智之举。稍有不慎人头落地。俗话不俗:用着可前用不着人可后。不管文臣武将无用之时赶快躲蔽。稍一迟疑人头落地。怪谁?要怪就怪自己不明事理,招灾引祸无疑……(见好快收)

不是刘邦容不下韩信,是有很多人容不下韩信,韩信自视甚高连樊哙,周勃,灌婴都看不起,刘邦在世都这样刘邦不在了呢?懦弱的刘盈能镇住韩信吗?不是韩信感恩,而是根本就反不了,韩信虽然是主帅,但他手下的大将几乎都是汉王派遣的,你打项羽行,反汉王手下不见得听你的,从汉王夺帅印就可以看出韩信的处境并不是很有实权

韩信如果帮项羽打败刘邦,会不会就能长享富贵了?不能,带兵起家的人永远不想上交兵权,开国必定死一个,和刘邦的区别就是项羽肯定直接要,你交不交兵权?不交我就砍你,刘邦是嘴上说兄弟,好好带兵,我看好你,翻过身就给你阴死了。韩信骨子里没有野心,心底善良,不够狠毒,自然无法称孤道寡

韩信原本一点反水的意思都没有,硬是刘邦逼迫所致,在穷途末路之时想逃命,但还是没有成功,被杀害。是千古奇冤,完全是刘邦等人的不仗义,用着时朝前,用不着时防你灭你。古代帝王多数只能共苦不能同甘。

但是韩信有独立的资本吗?韩信要是真的造反,光杆司令吧!刘邦早就防着韩信了,看看韩信手下大将,曹参,灌婴等都是刘邦的铁杆,会跟韩信造反!韩信的部队,刘邦说拿走就拿走了。你说说看韩信靠什么反刘邦!历史只能回忆,要是谁有本事就独立哪还有中华大一统的局面,也就是说韩信不反的决定功在千秋只是君主太无情了。

刘邦知道韩信已经谋反不杀是因为吕后的势力,韩信吕后都有野心但他们不一路。吕后想拉拢韩信韩信性格孤傲不能为吕后所有韩信也没把吕后当回事。韩信不死吕后有所顾忌。刘邦留韩信来平衡两大阴谋。韩信已死刘邦才真的危险了。

萧何、吕后才是汉朝国贼,是精致利己主义者。一个国君不信任自己的有功之臣和部下,而是信任无关紧要的人这是致命错误,会把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毁掉。

妇人短见气量小,其实一心想杀韩信的是吕后,而不是刘邦。因为汉朝刚刚立国,边疆并不安定,时常有外敌侵犯。就算刘邦想杀韩信,不敢杀也不会杀。他想继续用韩信这位神将抵抗外敌。同时刘邦推行了分封制,也排除了异姓王,韩信也被削除王位了,实力已在刘邦掌控之中,而且刘邦也担心分封的刘姓子孙一方造反,扰乱天下。刚好有韩信在,用韩信可以制衡一方。

但是吕后可没想这么远,因为刘邦有几个儿子,不怎么喜欢儿子刘盈,只是凭嫡长子才封了太子之位。韩信太强大了,肯定行事也会顺着刘邦。就算不谋权夺位,也会支持其他儿子,自己儿子的皇位可能会不保。所以吕后就要一心想杀害韩信。女人终究是女人,刘邦可没那么糊涂,韩信被杀害了,边疆不安定,只能采取和亲政策,地方无人制衡住了,也为子孙埋下了祸根,诸王犯上作乱,直到汉武帝时才平息。

刘邦实际一直都没有杀韩信的意思。相反,削去韩信的王位,实际上是在保护韩信。否则不会经常去和韩信交流军事以及政事。吕后在得张良和萧何的表态将忠于太子而不是迎合刘邦企图废刘盈时,也试过韩信的态度。可惜韩信始终没有表示,一定会忠诚于刘盈!吕后终于痛下杀手,杀掉不肯忠诚于吕氏利益的韩信。

从后面的历史演变来看,韩信应该挂,如果他拥齐自立三分天下,那天下迟迟不得一统,战乱纷争,穷苦受难的是老百姓,如果他诸侯不死,那他的后人也很可能作乱造反,所以刘邦做的是对的,天下早日统一,老百姓安居乐业,发展经济和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是有利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政治的最高境界是无情,所有帝国的创始人大概率只能与忠臣良将共难,却绝不会与他们共荣,这是千百年历史规律的总结,应该学习张良、王翦等武将名臣,既能功成名就,又能功成身退,颐养天年,善始善终!

0 阅读:3
旧梦谈史啊

旧梦谈史啊

遇到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