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络长达数千年。
在东亚文化圈,中国文化威名远播,日韩长期在中华文明的“熏陶”下逐渐从野蛮国家蜕变为先进的农业国家;
中国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简直就是“巨无霸”。中国的影响力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华人到来之前东南亚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如今东南亚成为华人最密集的地区,华人控制着东南亚诸国的经济贸易;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多的华文学校;新加坡甚至将汉语定位“国语”;
在古代,印度与中国文明基本是“并驾齐驱”,在某些方面,印度还形成对中国的文化输出,比如来自印度的佛教在中土成为第一大宗教;
因此,中国与周边诸国的联络持续且深远。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只有关系亲密、联络频繁的人才会互相取外号。
比如称日本为“鬼子”,这个来源自不必说;
称韩国为“棒子”,主要是在日本殖民时期“韩奸”警察经常持着棒子殴打本族同胞;
称越南为“猴子”。在两广地区,"马喽"意指猴子,“马喽”即马骝的意思;在明朝时称“马六甲海峡”,也有将东南亚诸国称为“猴子”的意思。在法国殖民越南时期,法国人也时常称呼越南人为猴子,倒不是说是“贬义”,而是称赞其行动灵活、头脑聪明。
称印度为“阿三”或“三哥”。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巡捕的有很多印度人,因为阿sir读音和’啊三’比较相似,所以慢慢的都叫印度啊三。
称泰国为“人妖”,这个自然也不用细说。
称俄国为“毛子”,主要是当时东北人对俄国人的一种轻蔑的称呼,因为俄国人毛发旺盛,胳膊、腿、胸部各个地方都长毛,所以叫做俄国毛子。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给周边国家取外号的现象,源于多种因素,但这一现象本身并不是普遍或官方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外号可能是基于地域、文化或历史等因素的昵称或俗称,用于非正式场合或民间交流,以增加交流的趣味性或减少交流的复杂性。因此,这种取名外号的行为并不等同于对这些国家的忽视、蔑视或缺乏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