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张学良和发妻于凤至的结婚照,少帅看起来像个孩子

幽谷静谧无声息 2024-12-20 10:48:53

说起张学良和于凤至的结合,那也是一段老辈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您要是见过他们年轻时候的结婚照片,肯定会觉得挺有意思的。

那时候,张学良才多大?十五六岁的毛头小子,脸上还带着稚气,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可他的新娘子于凤至呢,已经十八岁了,打扮得端庄秀丽,落落大方,一看就是个大家闺秀。

那时候讲究“门当户对”,两家大人觉得这门亲事不错,就把他们俩撮合到了一块。这段被视为“门当户对”的婚姻,是如何开始的?又为何会留下那么多遗憾?

一段被安排的婚姻

这场婚姻的起点,源自张作霖与于凤至父亲的一次意外相遇。

早年,张作霖因遭官兵追缉,在逃亡途中受到于文斗的救助。这位富商不仅收留了张作霖,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张作霖成为东北的实际掌权者,再次见到于文斗时,不禁对其女儿于凤至心生好感。

于凤至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礼,被认为是未来理想儿媳的最佳人选。张作霖不仅觉得这门亲事可以巩固与于家的关系,还因为算命先生的一句“凤命千金”,更加认定她将带来好运。他力排众议,决定让年幼的张学良娶于凤至为妻。

然而,张学良对此并不情愿。他从小被视为掌上明珠,母亲和张作霖对他都极为宠溺,性格也显得倔强而自我。在婚姻大事上,他觉得父亲强加的安排是束缚。然而,面对张作霖的坚持和威严,他最终还是妥协了。

两个人的不甘

其实,不只是张学良心怀抵触,于凤至也并不乐意嫁入张家。

她虽出生在传统家庭,却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开明,不满父亲的包办婚姻。当张家送来聘礼时,她还特意在聘礼上写下一首诗,表明自己拒婚的态度,甚至说出“礼重价连城,难动民女心”这样的话。

但这场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政治联姻,于凤至的反抗最终无果。

婚礼当天,张学良穿着中式礼服,显得青涩稚嫩。而18岁的于凤至则一身端庄装扮,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从容。两人站在一起,就像一场家庭安排的庄重仪式,而非出于真心的结合。

张学良的心结

婚后,张学良始终难以接受这段婚姻。他觉得于凤至“太过传统”,而且年长自己三岁,性格上也与他格格不入。他甚至对她说过:“你嫁错了人,我也娶错了人。”

但在这段婚姻中,于凤至展现出了非凡的宽容和智慧。她没有因张学良的冷淡而心生怨恨,而是尽力扮演好妻子的角色。她常说:“夫妻如弓与箭,丈夫是箭,妻子是弓,弓若有损,箭则难行。”她将自己放在了辅助的角色,以大家闺秀的涵养支撑起这个家庭。

贤妻的付出

于凤至嫁入张家后,很快成为张作霖眼中的“理想儿媳”。她不仅在家庭事务上安排得井井有条,还为张家传宗接代,先后生下三子一女。尤其是长女出生时,张作霖对这个小孙女宠爱有加,甚至认为她将来能成为像于凤至一样的优秀女性。

然而,于凤至的婚姻生活并不轻松。张学良在年轻时风流成性,常涉足花街柳巷。她虽然知道,却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不将这些“红颜知己”带回家,她便默默接受。

在张学良的众多“知己”中,赵四小姐(赵一荻)是最为人所知的一位。

而于凤至并没有与赵一荻争风吃醋,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着这个家庭的平衡。她甚至在自己患乳腺癌后,安排好家族事务,还为张学良与赵一荻的未来生活留有余地。

家族的中流砥柱

于凤至不仅是张家的贤妻良母,更在关键时刻扮演了稳住局势的角色。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炸死。当时,张学良并不在沈阳,帅府一时陷入混乱。

危急关头,于凤至与张作霖的其他夫人密切配合,保住了张家的颜面。她镇定自若地接待日本领事夫人,并假装张作霖尚在人世,稳住了局势。这场心理博弈,为张学良赶回东北争取了宝贵时间。

西安事变后的陪伴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因扣押蒋介石而被软禁。那段时间,他的内心备受煎熬,而于凤至始终陪伴在侧,给予他最大的支持。直到四年后,于凤至因病赴美治疗,才不得不与张学良分离。

在美国,于凤至病愈后仍心系张学良。当她得知赵一荻对张学良不离不弃时,选择了成全这段感情。她还为他们购置了一栋别墅作为居所,这份胸怀令张学良深感内疚。

结局与感慨

晚年的张学良回忆起与于凤至的婚姻,感慨万分。他说:“这一生,我唯一负了的人就是她。”尽管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的基础,但于凤至的宽容与智慧,始终让他敬重。

于凤至的故事告诉我们,婚姻中的付出未必能得到对等的回报,但她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了家庭,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这段婚姻,或许并不幸福,但它映射出那个时代的家庭观念和个人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女性的坚韧和大度。

0 阅读:0

幽谷静谧无声息

简介:幽谷静谧无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