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福至幸福悄然而至
(作者:田建忠)

今天是2024年12月21时,农历十月一月二十一日。冬至。光荏苒,岁月匆匆。迎来了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 —— 冬至。冬至是中国农历节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民间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素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以后,气温持续下降,时节进入了数九寒天,冬意渐深。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加长,谚语“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就是这个道理。

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古代中国一直把冬至节看作仅次于春节(年节)的大节,汉代时皇帝更是把冬至定为国家法定节日,隋唐盛行,相沿至今。到冬至日,历代帝皇要举行祭天祈福,朝廷百官则在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后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百姓则祭祖,晚辈有给长辈行“履长”的礼敬之俗,学生则有“隆师”之俗,学校放假、商旅停业,亲朋好友相聚“贺冬”,互送礼物酒食,所谓拜天地、祖宗,贺君亲、师长,相互拜贺,热闹非凡。

冬至节有起源于黄帝和尧帝两种说法。《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一大臣向汉武帝说,“黄帝得宝鼎神筴,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筴,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这个记载表明黄帝时就把冬至日作为岁首,乘坐“朔旦”,但《史记·黄帝笨鸡》中本无此相关记载,孤证难考。另一种说法是尧帝曾令和叔居住在北方,观察太阳运行的情况,进而确定冬至的时间。《尚书尧典虞书》曾载:“(尧帝)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按:朔,北方也。)《尚书》成书时间距尧帝时代较近,文献可信度相对较高,所载史料或更贴近史实。可见,冬至作为节日,古时代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南方人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与疫鬼有关。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南方冬至吃汤圆与汤圆的原名“冬至团”有关,且汤圆有团圆之意,预示冬至后即春节相聚一堂的大团圆之义。现在,人们多用第二个来解释,即团圆之意。而关于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则越来越少人知道。其实,该习俗是来源于民间故,即相传有一个叫共工氏的人,他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害怕赤豆,于是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来驱避疫鬼,祛病防灾。在古代,其实人们在冬至日用糯米饭包裹各种各种蔬菜,肉类作为馅料,是既祭祖又赠送亲朋好友的。

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饺子外,另一盛行的风俗是吃馄饨。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而冬至吃馄饨在北方流行,有很多故事传说记载。最早相传的故事是与春秋五霸时的吴越争霸及美女西施有关。相传吴越争霸时,吴王打败越王,不仅获得金银财宝,更是获得心灵手巧的西施,在一次试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着馅料的食物,大为赞叹,问西施是何物,西施想着这昏君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就说此物是馄饨(因与“混沌”发音相似,便取其意),此后馄饨便流入民间,吴王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力,便规定在冬至时吃馄饨以表纪念。

冬至的各种传说故事中,也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管源于何种成因,自该节气从汉代正式确定到目前为止,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汇聚了相当浓厚的农业文化特色、伦理观念和人情味。遗憾的是,在年轻一代中似乎越来越淡薄,其传承作用已弱化,传统节日日渐消亡,是值得年青一代人注意,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好的传承下去。

无论身在它乡多么繁华,工资多么豪横,再好的说辞,皆不及归乡的路。这头有你魂牵梦萦的老屋,他(她)们也在等待着黑夜过去,灶台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是丈量我们走了多远的路的尺子。在外的游子,有多久没有和父母打电话视频聊天了?请暂时放下生活中的忙碌,忙里偷闲,打个电话给父母报的平安,乡愁是幸福的,也是甜蜜的。再过几天,将迎来新的一年,这既是对过去一年的复盘,也是为新一年新征程做准备。

新年将至,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嘉和致祥、幸福美满!愿您今年没有达成的心愿,在下一年春暖花开时如愿以偿!


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田建忠
编辑:海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