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话竹

海贝说文化 2024-12-05 15:44:56

冬日话竹

作者:刘殿才

隆冬季节,万木凋零,而那峰高岭险的丛山,洞深林密的峡谷,激流冲刷的溪岸,或村头塘边的一片片竹子却笔直挺拔,傲视霜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真像画家郑板桥诗云:"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深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竹,是一种多年生禾系科木本植物。盛产于热带或亚热带,温带地区也有栽植。它具有生长快,成材早的特点,从刚刚破土的一棵笋苗(竹萌或叫竹芽)到十几米高的粗壮毛竹都是一年定型的,幼竹最快一昼夜可长两米多高。笋的繁体字为"荀",十日为一旬,旬内为"荀",旬外成"竹"。古人在造字时就注意到了竹子生长快的特点。《说文解字》中有"竹"作部首的汉字151个,而在清代《康熙字典》中已增至960个。以"竹"作部首的汉字增加,正反映出我国在文化艺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诸方面与竹子关系的日益密切。

我国栽培竹子历史悠久,早在人类蒙昧时期,《弹歌》就曾高唱"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诗经·小雅·出车》云:"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南方草木状》卷下载:"箪竹叶疏而大,一节相去六七尺,出九贞。彼人取嫩者,石追浸纺织为布,谓之竹疏布。"《周礼·春官·笙师》曰:"掌教吹竽,笙。"证明七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将竹用之于书写,衣着和娱乐。

晋戴凯之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所撰《竹谱》,从四字韵文,记载了七十余种竹的形状。当时就发明了用竹子造纸。唐代设置了管竹官员,内官设有"司付监"。建于公元960年的四川灌县的林浦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竹索桥。所以,宋代诗人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四季常青,含翠欲滴,清心明目,以其高风亮节的品格受到人们的赞美,它与梅、兰、菊一起尊称为"四君子",又同松、梅一起全称为"岁寒三友"。它生命力异常地旺盛,竹养鞭,鞭厚笋,笋成竹。单凭一株母竹上的竹鞭的幼芽左右伸展,四处蔓延,几年就可蔚然成林。它们团结友爱,鞭鞭相串,根根相连,株株相关,不仅能成纯竹林,而且还可与杉木、阔叶树混交,成为新的竹杉或阔林。竹的"幼苗"一出土,就规定了自己的围径和节数"至死不变"。观竹赏竹,夸竹赞竹,亲竹爱竹,古今皆然。

花有花的美艳、芬芳;草有草的淡泊,清幽;树有树的挺拔、伟岸。然而,集花、草、树三者之长于一身的竹,却有钟灵毓秀,尤物天成。况且,花有盛衰,草有荣枯、树有轮回。它们在四季变迁之中,不断地迁就,不住地属从,以图适之应之,生死存亡。而竹,自破土之后,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始终如一地青翠着,从不在意四季变更,从不折腰俯就,自成清韵。

不少生动成语也同竹紧密相联,形容稚男幼女天真无邪相处,用"青梅竹马";比喻做事有把握,是"胸有成竹";歌颂新事物大量涌现,称"雨后春笋";痛斥坏人罪行累累,用"罄竹难书"等等。

多少名人雅士与竹结下不解之缘。汉高祖刘邦为亭长时,戴过"竹皮冠"。魏晋时的嵇康、阮籍、刘伶等相与友善,游于竹林,传下了许多佳话,世称"竹林七贤"。唐代李白、孔巢父、韩准等在竹溪结社,诗酒流连,时号"竹溪六逸"。画家为竹造像,诗人托物言志,借以抒怀,为竹讴歌。《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爱竹成癖,并植竹子于院内。他在《斗室》诗中"吟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山作渔竿。"板桥素称"扬州八怪"之一,他的所谓"怪"就"怪"在刚正不阿,蔑视权贵敢于反抗世俗,同情百姓上。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刘殿才

编辑:海贝儿

0 阅读:0
海贝说文化

海贝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