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美

海贝说文化 2024-11-29 14:09:37

话美

作者:刘殿才

美,是多少年来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今日稍闲,我也议论一下美。

艺术家罗丹认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不是吗?当你买回一件心爱的消费品时,看到那精彩别致的装潢时,你会称赞它包装美;当你观看了一次美术展览或文艺表演时,你会享受到艺术的美;当老人乘坐公共汽车时,青少年争着让出自己座位时,大家便赞扬他们的行为美。

在我国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没有美,自古以来就与"美"字结下了不懈之缘。人类审美现象大约在旧石器时期就已出现,最早的审美现象发生在对劳动工具的评价上,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对好的工具进行着不断的加工和改造,使他们感到了满足和喜爱。于是便生了美的意识和简单的审美观念。

实际上,我们的祖先创造的"美"字,就很有意思。据说,在原始社会的敬神祭祖活动中,必须有人头插"雉尾之类"的五彩羽毛,合着鼓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这种场面触动了人们美的意识,因此,就把"舞人之形"的"大"字,在头上放一个象征两片五彩羽毛的"羊"字,合成一个"美"字。

据史料记载,三间大夫屈原就十分讲究衣装美,"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铁之陆离兮,切冠云之崔崔",一身峨冠博带,环佩然,挎剑昂首,好不美哉!他理想中除了"美人"(英主) "美政"(举贤授能)、"美德"(自身道德的修养)之外,还认为一切能够美化的,尽量美化。魏晋时的何晏,比屈原更有之而不及,天天搽粉。有些史籍说他是"粉白不去乎",被称之为"傅粉何郎"。他走路都注意地上的影子是否美,虽然过于刻意,他对容貌姿势美的追求可见一斑。到了唐代,连宫廷选才都注重美。据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当时选才有四法:“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书法道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由此可见,追求生活中的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然,由于审美意识不同,人们所追求的"美"也不尽相同。古越国的卖柴女郎西施,被勾践用美人计选送给吴王夫差,出国前因受特别训练,举止媚态出众,讨得吴王心欢。因此出名,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维纳斯。在众多学西施中,就有个东施学得特别,她偏偏喜欢西施犯心狡痛时那皱眉捧心的痛苦模样,并模仿西施,天天皱眉捧心。结果美丑颠倒,本来长得并不坏的东施,没病装病,丑陋可怕,成为古今天下笑柄。

爱美之心,自古皆有,在当今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应该发扬光大,尤其是在对外实行大开放大改革,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观正在更新,在羡慕古代美的同时,有的又陶醉在外来美中,什么都是外国的美,甚至把洋人的"洋美"不切实际地照学,这样未必就是美,弄不好也会成为众人的笑柄。向往美好的未来,喜欢各种美的东西,但要学人之长,选美有方,避其之短,才能达到真正的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刘殿才

编辑:海贝儿

0 阅读:0
海贝说文化

海贝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