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四大名著要删掉一本,你会选哪一本?网友的答案出奇的一致

史说畅谈 2025-02-05 15:32:06

我国有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但是究竟是谁规定了四大名著是这四本书?这四本书的类型完全不同,为什么能被放在一起,还被并称为“四大名著”呢?

小时候的孩子又有几个能看懂《红楼梦》?他们或许觉得《红楼梦》是一部很无聊的书,想要将它从四大名著中踢出去,变成“三大名著”。

如果真有这么一天,必须从四大名著中去掉一本,人们最想去掉的是哪本书呢?又是为什么要去掉这本书?

两极分化《红楼梦》

在四大名著之中,《红楼梦》的评价是最奇怪的,喜欢的人将它称为“四大名著之首”,不喜欢的人说它是“无聊的流水账”。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用一个词来解释,那就是“不接地气”。

红楼梦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开篇第一章,曹雪芹便给我们讲述了“木石前盟”的故事。在西方世界的灵河岸边,有一块三生石,三生石边生长了一株绛珠草。

有一位神瑛侍者,为这株绛珠草浇了水,绛珠草因此也成了仙。

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恩情,绛珠仙子发誓要用自己的泪水偿还他。书中的男主角贾宝玉便是神瑛侍者的转世,林黛玉则是绛珠仙子的转世。

从这第一章来看,《红楼梦》是一部带有玄幻色彩的小说,但是在整本书中,其实并没有对这些事涉及太多,主要写的还是一些日常生活。

整本红楼梦,有90%以上都在写贾宝玉在贾府里的生活,这些官宦世家的日常生活有什么看点呢?

这些富家大族的生活与百姓们有什么关系?还有主仆之间的感情纠葛,一般人看了之后都会感觉全身不适。

这便是《红楼梦》不受欢迎的原因,因为它基于现实,而又超脱于现实,难以与人产生共鸣,自然也就难以让人们提起兴趣来阅读。

而且《红楼梦》中的人物过于繁多,而且起名也不是很有辨识度,这就导致很多读者在阅读时非常累,从而有了不好的阅读体验。

在出场人物众多的情况下,《红楼梦》的故事情节还十分杂乱,很容易让人产生“我少看一页”的疑问。

但实际上红楼梦的情节安排就是如此,有时候想要了解一些事情,还必须看到后面才能揭晓,令人感到无奈。

总的来说,《红楼梦》最不好的一点,就是让人难以读懂,想要阅读红楼梦,存在着不低的门槛。

而想要迈过这道门槛,入门《红楼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读几遍,或者有一位老师在身边跟着,然而这些很难做到。

但是如果你能突破这道门槛,真正入门红楼梦,你就能体验到一种奇特的爽快感,还能体验到曹雪芹想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东西,这正是所有“红学家”最基础的东西。

曹雪芹用一种“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令一众粉丝魂牵梦萦。

老少皆宜《西游记》

《西游记》可能是四大名著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本了,这主要得益于1986年杨洁导演拍摄的《西游记》电视剧,这部作品也同样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本名著”。

为什么说《西游记》是老少皆宜的呢?因为《西游记》确实有属于小孩子的想象力部分,也有属于大人的部分。

《西游记》是明朝小说家吴承恩的作品,最早出现在明朝万历二十年,它是一本“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为什么说它是浪漫主义呢?

因为整本书写的都是想象出来的虚构故事,毕竟唐僧师徒并不存在,满天神佛也只是无稽之谈。

在浪漫主义的背景下,《西游记》传达的价值观是值得肯定的,师徒四人在这次“十万八千里”的路途之中,遇到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是依然没有放弃。

唐僧以凡人之躯,度过了连神仙都难以走通的八十一难取经之路,唐僧永不言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还有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他原本是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石头。在原著中并未提及孙悟空是女娲补天的石头,他只是一只天生地养的石猴。

虽然只是一只猴子,但是它却有着自己的灵根,那就是“长生不死”。这也是整个西游记的重点。

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法,孙悟空到处拜师学艺,最终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老祖收为了徒弟。

有了本领的孙悟空就有了反抗这个世界的能力,当他感觉到天庭的不公时,他就敢大闹天宫。虽然最后被如来压在了山下,但是他赢得了所有神仙的尊重。

孙悟空从五指山下出来后,谁见他也得称一声“大圣”,就连之前看不起他的二郎神,对他也是恭恭敬敬。

孙悟空疾恶如仇的性格,以及他“敢于为天下先”的品格,都是很好的教材,孩子们看《西游记》肯定受益良多。

现在书店里的《西游记》,大部分都是专门为孩子编辑过的,这是为了保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西游记》的原著剧情是不适合小孩子看的,不是不能看,而是看不懂。《西游记》中其实也有很多隐晦,小孩子的看不懂也没必要看。

如果大人来读的话,那就可以尝试着读一读《西游记》的原著了。

对于一些从小只看过86版《西游记》的人来说,看看《西游记》原著一定会刷新他对于西游记的认知。

86版《西游记》经常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和原著差距太大。

但这也没有办法,因为电视剧毕竟有很多小孩子在看,因此将《西游记》进行合理的删减也是应该的。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西游记》都是一部合格的名著,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十分合理。

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经常听到一句老话叫“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是为什么?

首先,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结局。在三国中,寿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年老也是一件十分令人悲伤的事。

这种悲伤情绪可能会影响到老人,导致老人产生英雄迟暮的不良情绪。

在《三国演义》的中后期,曾经风光无限的“桃园三兄弟”刘备、关羽、张飞都相继离世,只剩下诸葛亮一人苦苦支撑着蜀汉的江山。

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如果诸葛亮的寿命再多一些,大业可成,可惜“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诸葛亮打过了司马懿,可惜还是没活过司马懿。

《三国演义》中的各种图谋、各种诡计,都是在年轻时学习的东西,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用。

但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阴谋诡计又对谁使用呢?而且知道了这些东西,难免会想起自己之前的事。万一想起来自己被哪个人用这招给骗了,也只是徒增烦恼。

所以老人看《三国演义》,既没有乐趣,也没有收益,还徒增烦恼,不看也罢。

虽然不建议老年人看三国,但是这恰恰说明了年轻人应该多看看三国,因为《三国演义》不仅仅是历史,还有很多人生哲理可以学。

而且三国还有很多计谋可以学习,学了可以不用,也可以用来防身,保证自己不被骗就行了。

少年人为什么又不能读《水浒传》呢?

首先,小伙子们精力旺盛,血气方刚,而《水浒传》里讲的又是造反的故事。万一有哪个小伙子照着书上打家劫舍,劫富济贫,落草为寇……这不就把一辈子给毁了吗?

因此有精力的年轻人别看这种让人热血沸腾的书,容易一时冲动而酿成大错。

第二点就跟书有关了。《水浒传》看似是在写这些好汉们的事,实际上施耐庵在书中还对人性和社会进行了批判。这些东西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而且《水浒传》的结局十分悲惨,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与这种悲惨结局的共鸣,很有可能会让青少年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

这对于一些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危害。

综上所述,曹雪芹的《红楼梦》阅读门槛较高,但是红楼梦确实是有东西的,因此《红楼梦》不能删。

吴承恩的《西游记》老少皆宜,小孩看热闹,大人看门道,有思想有内容,因此《西游记》也不能删。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暗藏许多玄机,不仅能学历史,还能学计谋,因此也不能删。施耐庵的《水浒传》看破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黑暗,歌颂了梁山好汉们的反抗斗争。

虽然《水浒传》也是一本好书,但是它的某些价值观不太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因此在网友的评论中,选择把《水浒传》删去的人居多。

0 阅读:44

评论列表

三清鱼

三清鱼

2
2025-02-06 07:33

删除红楼梦,这是独一档,其余只配另开一档

史说畅谈

史说畅谈

雾里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