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氏地理指蒙》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学著作,著者是三国时期魏国术士管辂(字公明)。
管辂,生于公元209年,卒于256年,字公明,三国时期魏国术士,平原郡(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人。相传他从堪舆术祖师青乌子那里获得“金匮六壬盘”,成为风水学大师。

《三国志》记载。管辂用“金匮六壬盘”,为曹操墓选址。并且三国时魏都的宫殿及官宦的阴、阳二宅的选址,大多出自管辂的手笔。管辂曾写了很多关于相度阴、阳二宅的经典著作,可惜多毁于战乱,能够留传后世的极少,这本《管氏地理指蒙》是他为数不多的传世著作(也有考证为晚唐托名管略所著)。该书以阴阳五行、八卦九星为基础,结合风水学理论,探讨了地理形势、龙脉、阴阳二气等内容,是中国古代天地之学的重要典籍之一。
一、核心内容:从宇宙生成到寻龙择穴《管氏地理指蒙》全书共十卷,每卷十个条目,总共一百条。详细论述了风水环境的取舍。且用语精微,取法精妙:例如其第一卷,十条分类为“有无往来第一,山岳配天第二,配祀第三,相土度地第四,三奇第五,四镇十坐第六,辨正朔第七,释中第八,乾流过脉第九,象物第十”。这在风水学著作中少有的文采飞扬,兼论述精湛。

《管氏地理指蒙》内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三才之道与阴阳五行
全书以“天、地、人”三才之道为纲领,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为易理,将阴阳五行与地理形势结合,认为五行的生克关系决定地理吉凶,如“一六为水居北,二七为火居南”,对应方位与自然元素的互动。
2、宇宙生成论与五太理论
《有无往来第一》篇提出“五太”宇宙演化模型:“未见气曰太易,气之始曰太初,形之始曰太始,质之始曰太素,形质具曰混沌,具而未离曰太极。”从未见气的“太易”到形质具全的“太极”,最终轻清之气升为天,重浊之气凝为地,中和之气生成万物。这一理论为风水学提供了哲学根基。
3、寻龙择穴的实操体系
书中详细论述“寻龙”方法,强调山与水的配合,山势需如龙脉蜿蜒,水势需环抱有情。例如《山岳配天第二》指出“山界水而止,水随山而行”,地形需藏风聚气,方为吉穴。
二、历史地位与作用:风水学的理论基石《管氏地理指蒙》在中国古代风水学上是承前启后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首次将阴阳五行、天文历法与地理形势整合为统一体系。例如《五行象德》篇将五行属性与地形匹配(如“木星耸直,因而不方”),为风水师提供了可操作的判断标准。
尽管学界推测该书可能成书于晚唐,但其内容融合了先秦至魏晋的风水理论,如管辂的“四象”占墓法与郭璞《葬书》的“乘生气”思想,成为后世形势派与理气派的共同源头。
三、风水实践:从故宫到秦始皇陵《管氏地理指蒙》对中国的古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从都城选址到民居布局,古代建筑均受其理论指导。唐代长安城“九宫八卦”布局、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方位禁忌,均可追溯至该书“三吉五凶”、“五祀命之”等概念。举例如下:
1、故宫的北斗七星布局

故宫建筑群以北斗七星为蓝本设计,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象征“三垣”,后寝宫则对应北斗七星。这种布局暗合《管氏地理指蒙》中“天象与地势相应”的理论,旨在通过天人之道巩固皇权。
2、秦始皇陵的“四象”格局

秦始皇陵背靠骊山,面临渭水,形成“背山面水”的经典风水格局。书中《四势三形》篇强调“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为凶相,而秦陵则通过山势环抱与水系环绕,规避了“四危”之象,成为“葬者乘生气”的典范。
3、明清帝王陵墓的龙脉选择

明十三陵与清东陵均选址于燕山山脉支脉,遵循书中“龙脉连绵,气贯穴场”的原则。以清东陵为例,其主陵顺治孝陵位于昌瑞山主峰下,左右护砂环抱,前方水系曲折,完美实现“山水交缠,气聚不散”。
四、现代启示:超越玄学的环境哲学尽管《管氏地理指蒙》带有玄学色彩,但其核心理念暗合现代科学:
书中强调“山水相依,动植物繁茂则生气旺”,与现代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理论不谋而合。
而中国的传统建筑的通风、采光、避灾设计(如徽派建筑的天井排水),均体现书中“藏风聚气”的实用智慧。
《管氏地理指蒙》不仅是一部风水经典,更是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对话的密码本。从宇宙生成到一砖一瓦的营造,它揭示了一个民族如何通过观察山川星辰,寻找生存与信仰的平衡。当我们漫步故宫或驻足帝王陵前,或许能感受到这份跨越千年的智慧仍在无声诉说。
作者简介:
孙三盘:易文化学者,孙氏铁盘(版)神数传人。以“算盘、式盘、罗盘”三盘合易学大道,故号“孙三盘”。
学易三十年,精通河洛理数、风水堪舆、大衍筮法、梅花易数、四柱八字、五格剖象、六爻纳甲、道家符箓等术。尤以一副算盘,推演孙氏铁盘神数(河洛理数金锁银匙决)、孙氏铁盘奇门遁甲、孙氏铁盘玄空风水、以筹策重现文王八卦大衍筮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