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成功之人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而绝大多数人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收入微薄,可内心的欲望却如脱缰野马,肆意疯长。随着年龄渐长,光是照顾身边的亲人,就已然耗尽了我们诸多的精力,倘若此时内心还被无穷无尽的欲望紧紧缠绕,那生活的重担便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疲惫感也会如影随形。
叔本华曾感慨,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本身就好似一场磨难,生活本就充斥着苦涩的滋味。那我们又该如何在这样的人生中寻得快乐呢?其实答案就藏在这句话里——“人要知足常乐,活在当下”。
仔细想想,为何大多数人都过得郁郁寡欢呢?根源就在于那难以填满的欲望沟壑呀。我们总是对已拥有的一切视若无睹,心里头惦记的、追逐的,永远是那些还未到手的东西,贪求更多,永不知足。殊不知,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像点点繁星,散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只是我们常常在追逐身外之物的匆忙中,忽略了那些近在咫尺的小美好,也不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停下脚步,适可而止。
就像有哲人说的那般,人活在这世上,从赤裸裸地来,到两手空空地去,一切身外之物终究不过是人生路上的沉重负累罢了。唯有珍惜眼前的幸福,用心活在当下,才能真正触摸到幸福的温度。
曾经,普陀山下住着一位樵夫,他每日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勤勤恳恳地劳作,可日子依旧过得紧巴巴,连温饱都成问题。他的妻子心善,每日都会怀着虔诚之心到佛前烧香,恳请佛祖大发慈悲,眷顾他们,让日子能好过些。或许是这份诚心打动了佛祖,有一天,樵夫像往常一样外出打柴,竟在一棵大树下意外挖到了一具金罗汉。
这下,樵夫摇身一变,成了富甲一方的富翁,买田置地,生活一下子变得富足起来。可这份喜悦仅仅维持了短短几日,之后他便整日茶饭不思,坐立难安。
他的妻子见状,忍不住问道:“如今咱们吃喝不愁,又有大片的良田和漂亮的宅院,你还这般唉声叹气做什么呀?难道是怕有小偷来惦记?可小偷哪能偷走这些房屋和田地呢,有啥好怕的呀。你呀,真是天生的穷苦命!”
樵夫听了妻子这话,顿时火冒三丈,气呼呼地回道:“你个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懂什么呀!小偷来不来倒还在其次,我心里头一直惦记着,这金罗汉总共十八个呢,我如今才得了一个,剩下那十七个还不知道埋在哪儿,叫我怎能安心呀!”打这以后,樵夫就整天为那没到手的十七个罗汉魂不守舍,失魂落魄,没过多久,便一病不起,最终撒手人寰了。
这个故事深刻地警示着我们,人万万不可太过贪心呀,凡事都得把握好一个度,做到适可而止。若是一味地索取,被欲望冲昏了头脑,那最终只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我们之所以常常深陷于焦虑与痛苦的泥沼之中,就是因为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呀。倘若有些东西努力了也得不到,那不妨洒脱地放下,不要苦苦逼迫自己去追逐那些虚幻缥缈、遥不可及的东西。要相信“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世间万物,凡事看开些,放下执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活得轻松自在,在这短暂的人生旅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安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