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众爱上观演,剧院与城市同生共荣

中国城市报 2025-01-17 22:10:20

音乐剧《雄狮少年》粤语版香港艺术节首演剧照。

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过去一年,我国演出市场持续升温,各种各样的剧院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场文化盛宴,从舞剧《只此青绿》,到音乐剧《雄狮少年》,再到话剧《苏堤春晓》……众多精品剧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关注,取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

如果把城市比喻成一本书,那么,剧院堪称书中最精彩的段落。剧院作为文艺演出的场所,不仅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还发挥着展示城市魅力、凝聚市民归属感的作用。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的监测和调研测算,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的场次、票房收入、观众人数同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脱口秀、音乐剧、话剧等剧场类演出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不少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线下休闲娱乐的热门之选。

另有资料显示,小剧场、新空间演出以及沉浸式互动戏剧项目持续受到年轻观众喜爱;“科技+艺术”深度融合,推动剧院演出表与里皆精彩。

北京演出娱乐行业协会会长、北京舞蹈学院艺术实践中心主任张海君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表示,剧院是一个城市活着的、会“呼吸”的文化场域。剧院推出的节目要把城市文化和演艺内容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引导宣传效应,把节目当作市民、游客延伸城市认知的机会。

为提升剧院服务质量,引导剧场行业转型升级,2024年10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编制的首个剧院服务国家标准《剧院服务规范》发布,并将于2025年2月1日起实施。据悉,《剧院服务规范》首次明确我国“剧院服务”要义,系统性阐述剧院应为社会提供的舞台艺术、艺术活动、艺术普及、传统艺术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全面服务。该标准旨在最大限度发挥剧院在城市中的综合效能,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加快推进文化事业产业发展。

苏州文化艺术中心总经理王迎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院团与剧场、人才与场地、产业与市场的深度融合,资源与平台协同共享,有利于市场化经营与产业事业共荣发展。“以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为例,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驻地于此,协同剧院主体共同打造多元艺术演出季,同时开发闲置空间打造‘艺创空间’,推进产业孵化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服务演艺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我们还开展艺术教育培训、打造青少年艺术团,助力市民文化素养提升。”

再把目光转向广州大剧院。其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演院线)的旗舰剧院,自2010年开业以来,多措并举凸显品牌优势,推动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

中演院线品牌战略中心总监吴珊雅向中国城市报记者介绍,一方面,广州大剧院以“内容为王”,抓好演出。演出内容是剧院运营的生命线,广州大剧院每年有70%以上的演出都是自办演出,演出类收入占剧院全年总营收的70%以上。另一方面,广州大剧院积极服务城市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承办了多场大型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并在重要外事活动中,成为广州的“城市会客厅”,充分显示了文化地标对于城市影响力的提升作用。

“回望2024年,中演院线以全国各地剧院为依托,进一步识精品、演精品、推精品,推动更多精品剧目直达受众。未来,中演院线将持续为观众提供更多优质演艺内容,助力高品质剧场演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总经理郭利群说。

纵观当下,无论是大地市还是县域,都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剧院。但实际上,剧院发展均面临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同质化困境。

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孙大庆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剧院打造作品、树立品牌,不应舍本逐末、盲目跟风,而是应以所在城市为基础,坚定自身的艺术追求和实践道路,承继传统、推陈出新。“城市也应当充分认识到代表性剧院的文化价值,并提供固定的资金扶持,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政策,让独特的剧场艺术活下去、活得好。”孙大庆说。

在张海君看来,剧院与城市是共生、共长、共荣的关系。“新时代下,剧院不仅仅是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其更将成为助力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的‘急先锋’。”他说。

针对剧院未来发展,孙大庆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和产业主导企业应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发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弘扬正能量;二是呵护精品演出艺术自身的健康发展,不能简单地用经济逻辑处理问题;三是避免浪费国家资源,要深刻认识演出文化的多样性、地域性,对剧院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

■中国城市报记者 刁静严

0 阅读:0
中国城市报

中国城市报

《中国城市报》社有限公司用专业视角发掘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