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挑战的2024年车市已经收官。刚迈入2025年,乘联会公布了2024年乘用车市场销量成绩,12月份零售量263.5万辆,同比增长12.0%,环比增长8.7%。今年以来累计零售2,289.4万辆,同比增长5.5%,整体市场环境一片向好。
同时,各大自主、合资车企也是纷纷亮出成绩单。自主品牌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出口等有利因素,在2024年表现优异,市场份额连续上升。而合资车企受新能源车业务转型步伐慢因素影响,市场成绩增速不如当年。但是头部合资车企在燃油车领域有着较大的体量,因此在2024年度的整体表现并不差。
01自主车企势头凶猛去年自主车企的零售量持续攀升,仅是12月份,自主品牌零售量达到164万辆,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5%,零售份额也同比增长9.3个百分点,至62.3%。一整年累计份额高达61%,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8.6个百分点。
2024年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尤其是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汽车等传统车企,市场份额有着明显的提升。2024年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上汽通用五菱,共五家自主车企的成绩也进入车企零售量榜单前十。其中比亚迪的成绩是371.8万辆,吉利是177.3万辆,长安是136.6万辆,奇瑞是133.5万辆,上汽通用五菱是82.5万辆。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五家传统自主车企在市场上的杀手锏也有所不同,其中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可以说是多维度发力,技术、产品、渠道,以及海内外市场都大力度投入,而吉利旗下多个子品牌都进行新能源转型,并取得不错成绩。奇瑞汽车的竞争优势则在出口。尽管它们的竞争优势不一样,但是出色销量的背后离不开过硬的产品实力。如今市面上的自主新能源车,配置丰富、技术先进,在此基础上还有亲民的售价,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加上诸多一二线城市对燃油车牌照的限制和各地政府促消费政策的出台,多方位促进了新能源车销量增长。但是观察上述五家自主车企的成绩也能发现一些隐忧,车企之间的马太效应很明显,比亚迪与其他车企已经拉开很大的差距。另外上汽通用五菱又是唯一零售量低于100万辆的品牌。至于其它没有进入前十名的车企,年度成绩更不乐观,这样反映出市场头部效应愈发显著,份额正快速向头部企业集中。02合资车企交出漂亮答卷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业务是短板,但是燃油车销量基盘足够大,所以头部合资品牌在2024年的销量表现也不错,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的年度零售量成绩都位居榜单前十名。其中一汽-大众成为合资品牌销量,以160.9万辆的成绩收官,而上汽大众在2024年交出120万辆的零售量成绩。得益于南北大众的贡献,德系车在国内市场的零售份额一直高于日系和美系。去年12月份德系品牌的零售份额也达到16.2%。日系车企方面,丰田在华的两家合资品牌很坚挺,整体零售量成绩均接近80万辆,旗下车型更新升级速度快,使得丰田汽车在市场上获得很高的声量,其中一汽丰田的全新皇冠轿车和普拉多一同回归,进一步壮大了市场竞争力。但是除了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之外,其它日系品牌的名次都是十名开外。同时,美系品牌方面也只有特斯拉的零售量进入前十名,其它品牌都榜上无名,可见市场竞争之残酷。去年12月份,日系品牌的零售份额也只有13.4%,美系品牌是6.7%。再来看豪华车板块,乘联会只公布了12月份的成绩,豪华车零售29万辆,同比下降8%,环比增长10%。12月的豪华品牌零售份额10.9%,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传统豪华车市场零售份额回落明显。对此,时下多个行业并不景气,很多人的收入水平受影响,因此很多家庭更愿意将存款放置于银行,不会像以前一样大胆消费。032025年车市或继续向好迈入2025年,汽车市场也颇为热闹,从元旦开始至现在,很多主机厂都推出了补贴兜底的政策,以刺激消费者的购车欲望,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但是对于2025年车市销量走向,相关权威机构还是挺看好的。其中,中汽协表示2025年汽车市场相对乐观,可能到3300万辆,增长约4%,新能源汽车约1600万辆。而在新能源车中,插电混动与增程车仍是增长主力,份额基本与纯电动产品相当。在海外市场,汽车贸易出口仍也将保持增长,预计2025年全年可以达到650万辆。但是对于2025年1月份的车市销量走向,估计零售量的走势会比较弱。毕竟2024年多项促消费政策出炉,已经提前透支了汽车消费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四季度的乘用车零售增速达到14%的超强水平,部分消费者赶在年末抓紧换车,这也对2025年年初车市带来一定的影响,用户会提前消费,加之目前处于政策的过渡期,很多消费者的情绪应该比较高,这会对今年初的销量走势有影响。2024年车市整体销量还不错,这主要得益于头部车企的助力。头部车企凭借着强大的体系力,在价格战持续加剧的环境下依然能取得好成绩,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不过市场销量主要往头部品牌集中,其它品牌的生存压力依然很大。进入2025年,价格战没有停歇,车市厮杀更加惨烈,如何才能稳稳地留在牌桌上,将会是多数车企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