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场对阵奥莫尼亚,曼联依旧拿出了大多数的主力球员。
和对阵埃弗顿时相比,首发阵容仅有三处变化,而和两队上周中较量时相比,首发阵容仅有两处变化。
赛前当被问到相关问题时,滕哈赫表示太多的改变可能会打破球队原有的势头,“这是我想避免的。我想要在保持场上阵容稳定的同时,进行一些轮换。”
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把握不住机会的问题很稳定,而个别位置的轮换,也未能修正曾经出现过的问题。

和上一场比赛类似,曼联早早就开始进攻,也早早打出了威胁:

纵观场上,最重要的一个位置轮换就是弗雷德替换埃里克森。本场比赛是曼联在本赛季的第12场正式比赛,而在此之前,埃里克森出场11次,首发11次。
当然了,弗雷德和埃里克森的风格截然不同。作为一名后腰,巴西人的缠斗能力要比埃里克森强上很多:

而他在前场参与逼抢时,也能投入更多的精力:

基于这一点,本场比赛曼联在进攻端投入的力度非常夸张,某些时刻可以在进攻第一线投入6人进攻力量:

这一点之所以能够成立,不仅是因为主场打弱旅,弗雷德放在前面能参与逼抢和防守,也是原因之一。
但埃里克森缺阵,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埃里克森不在,球权自然要更多地经过布鲁诺的脚下,后者在有球时急于求成的毛病依然存在,队友未到,球已出脚,这两次处理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本赛季之前的比赛看不出来,很大程度上要仰仗于埃里克森分走了他的一部分球权。
除了这一点之外,还有曼联在上一场比赛中不会打三后卫的问题也依然存在,不管是通过横移之后的传中:

还是经过局部轮转之后的传中:

整个进攻思路依然显得过于直接,禁区内的跑位也缺乏层次,让对手很好预判,所以效果并不好。
反倒是在对手紧缩后场的时候,几次在禁区外的远射打出了威胁,和之前的进攻形成了虚虚实实的效果,但并未形成破门:



在上半场,曼联也通过逼抢制造了不少的进攻机会:

而拉什福德的左脚射门质量依然没有明显提高:

于是进入35分钟之后,虽然有安东尼内收进来这样的变化:

但两侧的传中依然是曼联在进攻中的主要办法,而且哪怕打出了对手的失误,也没能抓住机会:


但随着体能的下降,曼联的后场也出现了失误,如果这次奥莫尼亚球员稍微冷静一点,曼联很有可能会在主场陷入落后的困境:

下半场回来,曼联的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
上半场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他看来,除了球员自己的问题之外,战术上的问题就是处理球速度过慢,这使得曼联难以高效地利用通过横移、轮转创造出来的空间,在一停二看三通过之间,对手已经来到身边,空间已经消失,自然只能制式地、机械地进攻对手。
所以下半场一开始,曼联的横移速度就明显加快,进攻威胁陡然增加:


而且在对手适当前压的时候,也开始注意对对手身后空间的打击:

结果拉什福德的右脚也没有抓住机会:

进入60分钟区间,滕哈赫决定进行调整。
整体思路自然是在进攻端加码,从而形成数量更多、体能更足的进攻态势,争取压垮对手,但在这一思路下,滕哈赫还是有所思考。
这体现在桑乔登场之后,卢克-肖也出现在了他的身后,后者的前插能够给桑乔提供很好的支援效果,这让桑乔所在的左路的配合成为了曼联之后进攻的主要亮点:


左路的配合之外,右路的进攻力度随着安东尼的下场逐渐调低,主要就是依靠在左路横移过来之后,在右肋附近捕捉远射的机会:



最后时刻,麦克托米奈在一脚离谱的远射之后,抓住了宝贵的机会,帮助曼联拿下了三分:

比赛就此结束。
从结果来说,这场比赛的三分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四场10分,意味着曼联基本掌握了出线的主动权,在剩下的两场小组赛里可以适当放松,进行一些阵容上的轮换,给久未出场的年轻人一些机会。
但从过程来说,这场比赛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球队的把握机会能力低下,当然是最为显著的,而面对三后卫球队时的笨拙,则是深层次的。
拉什福德的左脚,外围的远射质量,这些东西都可以在训练中得到提高,但在进攻时的冷静、平和心态,眼里不只有球门,还有对场上局势的敏锐观察,这些东西很大程度上是练不出来的。
而这些东西,恰恰就是曼联日后需要提高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