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稀有金属领域成了中西对抗的新战场。从去年7月起,中国先后对镓、锗、锑等的出口进行管制,让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陷入了彻底的慌乱。稀有金属虽算不上家喻户晓,但它们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关键地位,却让这场争斗充满了火药味。
镓和锗是半导体领域的核心材料,在军事装备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中国实施管制后,西方的军工企业瞬间感到压力山大,特别是那些依赖这些金属的企业,纷纷陷入困境。
锑的出口管制更是让西方国家坐立不安。别看锑不太为人熟知,它却是卫星及红外制导的关键原料,美国的F-35战机的生产因此也大受影响。原计划年产150架的目标,因为锑的短缺只能勉强完成90架。这背后的损失可不仅仅是60架战机的差距,而是巨大的军费投入和美国军工实力的潜在影响力。
军工大佬也怕缺材料就拿生产F-35的军工巨头洛马公司来说,产量被腰斩,生产面临危机,以往的高歌猛进在关键材料断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这让人不禁想问:这算不算是对中国进行科技打压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单是军工,太阳能行业同样受到了波及。美国的太阳能巨头Titan Solar Power宣布停业,另一家企业Toledo Solar也接连倒闭。此番打击让美国原本雄心勃勃的清洁能源计划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工人失业、项目停滞,产业链断裂的后果一时间在美国经济中迅速发酵。
当初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大有一种想把中国科技产业“掐死在摇篮中”的势头,如今却反遭中国稀有金属出口管制的重击,也算得上是“礼尚往来”了。
全球产业链的无奈重组中国对稀有金属实施管制让西方陷入恐慌,也让全球的供应链面临大洗牌。锑的例子就很典型:从9月的6533吨骤降到10月的190吨,这97%的跌幅直接让西方国家无所适从。更关键的是,中国不光禁止了这些金属的出口,连相关的分离提纯技术也紧紧攥在手中。这意味着即便西方能找到其他锑矿的来源,也无法自己进行有效生产,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己的供应链受到严重干扰。
从根本上来说,这场稀有金属之争是中美贸Y战的一部分,反映的是两国在高科技产业上你追我赶的博弈。美国想通过限制和技术封锁,逼迫中国在科技领域自我设限;而中国的反击,则是在资源层面给予西方以反制。如今看来,这种局面不仅没有赢家,反倒是让双方都在互相削弱。西方国家看似想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但现实是“要想摆脱你,依然离不开你”。
就像地球上的稀有资源总是有限的一样,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完全独立自足,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的稀有金属供应上。中国有这些金属的资源优势和提纯技术,美国则在应用技术上领先,若能摒弃对抗心态,各取所需、优势互补,显然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合作空间。
地球村里没人能独善其身不妨大胆设想,如果中美两国能够真正展开合作,情形又会如何?中国提供稳定的资源供应,美国贡献先进的应用技术,两国联合之下,或许不仅能推动双方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能让整个世界在科技进步和资源利用上迎来新一轮的繁荣。可惜,目前的态势更多的是针尖对麦芒的对抗,而非寻求共赢的合作。
我们也许能理解各自国家的立场——中国不愿意再被科技链条卡脖子,美国也不愿被资源供应掣肘。可站在地球村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难道不是命运共同体的成员们共同面对的吗?只有坐下来谈,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知道,继续在“我打你一拳,你踢我一脚”的路上走下去,只会让地球村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共赢的选择才是正解中美之间的博弈是一种必然,但因为是全球最强大的两大经济体,它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出手,都注定会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这次稀有金属的较量中,双方或许更应该冷静下来,深思合作的可能性。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谁能够在完全自给自足的同时也掌握全局,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正解。
那么,在这场稀有金属的争端中,如果中美两国放下对抗,选择合作,我们会不会迎来一个更为和谐与繁荣的未来呢?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