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如今却成了通用汽车的“滑铁卢”?曾经在中国呼风唤雨的通用,如今销量直线下跌,亏损屡见不鲜,甚至有传言称它可能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这到底是市场变化太快,还是巨头自己“转不过弯”?
曾几何时,通用汽车在中国风光无限。从凯迪拉克到别克,这些响当当的品牌曾是许多中国消费者梦寐以求的“面子车”。可到了2023年,数据却冰冷刺眼:前九个月销量下跌19%,合资企业亏损高达3.47亿美元。更糟糕的是,通用公司不得不将今年的净收入预期下调50多亿美元,业务重组的成本与中国市场的疲软让这个昔日巨头倍感吃力。
这不仅是通用的问题,整个西方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处境都不乐观。五年前,它们还占据了62%的市场份额,如今却只剩不到30%。剩下的“蛋糕”几乎被中国品牌分了个干净,西方品牌显得越来越“格格不入”。专家甚至预测,2027年通用与上汽的合资协议到期后,它可能选择彻底离开这个市场。
你或许会好奇:通用汽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中国消费者变了,还是通用自己“原地踏步”?这其实是个综合问题。
中国这几年的电动车市场发展速度,可以用“光速”来形容。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的转变,几乎是“一夜之间”的事。尤其是2020年以后,电动车成为主流趋势。而通用却迟迟没能跟上步伐,还在依赖燃油车赚取利润。就像别人都在跑马拉松,通用却还停留在百米冲刺的起跑线,结果可想而知。
疫情期间,许多跨国企业的高管被“锁”在国外,对中国市场的变化只能“隔空看图”。在这样的情况下,通用显然低估了中国电动车市场的迅猛崛起。当其他品牌在加速转型时,通用却选择了保守路线,把机会拱手让人。
同样是美国品牌,特斯拉却成了唯一一个在中国站稳脚跟的“外来户”。为什么?特斯拉在上海建厂,直接拉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推出了价格更亲民的车型。再加上技术领先,特斯拉成为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香饽饽”。反观通用,依然延续传统模式,错过了“本地化”这艘快船。
通用的失败,不仅是自己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市场的“剧变”使然。
要说谁是通用的“最大对手”,那比亚迪无疑榜上有名。这家中国本土企业不仅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更以低价高质的电动车打动了消费者的心。数据显示,2023年比亚迪的出口量大幅增加,在全球市场上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
中国政府对电动车的支持力度极大,不仅有补贴,还有税收优惠和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这些政策的“东风”直接把本土品牌推到了浪尖上,而通用等外资品牌却难以享受到这样的红利。
五年前,许多中国消费者买车的首选还是外资品牌,觉得“有面儿”。可如今,随着比亚迪、小鹏、蔚来等品牌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家造的车也不差”。这就像饭馆里,大家发现家乡菜更实惠更对味,自然不再执着于西餐。
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困境,其实并非孤例。放眼全球,它的战略收缩早已显露端倪。
2017年,通用宣布彻底退出欧洲市场,成为当时汽车行业的一大新闻。它放弃了欧宝和沃克斯豪尔品牌,试图把资源集中到更具盈利能力的市场。但这样的“断尾求生”并没有让通用在其他市场站稳脚跟,反而暴露了它全球竞争力的不足。
相比中国和欧洲市场,美国的新能源车普及率相对较低。这让通用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布局显得滞后,面对全球电动车市场的竞争,自然显得力不从心。
尽管西方汽车品牌在中国整体“败退”,特斯拉却成为一个鲜明的例外。它的成功给通用汽车以及其他外资品牌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特斯拉在上海建设了超级工厂,直接拉低了生产成本,让它在价格战中占据优势。通用如果希望在中国市场东山再起,这一点是绝对绕不过去的。
消费者买电动车,看重的不只是品牌,更是技术。续航、智能化、充电速度等指标都成了决定性因素。特斯拉在这些方面的领先,让它成为电动车领域的“标杆”。
特斯拉的车型更新速度非常快,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而通用过于依赖传统的运营模式,显得“笨重而缓慢”。
尽管目前西方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下滑,但未来并非完全没有希望。随着全球汽车行业逐渐走向电气化、数字化,供应链和技术标准的协同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外资品牌与本土品牌或许能够通过合作实现双赢,而不是单纯的竞争。
未来,中国市场仍然是全球汽车行业的必争之地,而通用汽车的故事,或许只是这场大变局的一个缩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寻梦
打败通用、大众燃油车的不是特斯拉、比亚迪等电动车企,而是不思进取,没有创新功能燃油车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