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看过很多关于讴歌父母的文章,也知道很多谚语。
可很多父母,并不值得我们讴歌,甚至都要尽量远离。
要懂得:“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
那些德行不够的父母,我们还一直盲从他们安排,无疑是持续性受到伤害。
家庭就是一个能量场,若是遇到低层次的父母,能量会一点一点耗光,儿女多努力,都是力不从心。
通常,没有本事的父母,喜欢做以下几件事,在透支子女的福分。
01
用女儿的彩礼,贴补家用,或者给儿女娶妻。
在“海峡网”上,有一件关于彩礼的事情。
江西赣州的小谢和小邹都是对方的初恋,并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当商议婚姻的时候,女方要三十万彩礼。
男友小谢说:“我们这边给不了,所以只能是分开。”
女友小邹也很无奈,说:“因为我还有两个弟弟,我爸爸生重病,所以我更多还是要为家庭考虑一点。”
不管结局怎样,我们会发现一个扎心的现实:“通过女儿出嫁为儿子换回彩礼”。
父母没有本事,因此把女儿当成摇钱树,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
女儿要孝顺父母,但不要牺牲自己的幸福,去孝顺父母。彩礼变成了买卖的筹码,那么人情味就淡了。
彩礼的本身是“礼数”,是为婚配添加喜气,父母要早点明白。并且,儿子要结婚,尽量靠自己才对。
02
四五十岁开始,就游手好闲,坐等子女养老。
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当父母把“养儿防老”看得特别重要,把积谷防饥不当一回事的时候,这儿女就遭罪了。
似乎儿女一开始工作,就要分一部分收入给父母,并且是永无止境的。
当父母到了六十岁,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儿女要考虑到点点滴滴的开销,这是父母没有远见,也过度依赖儿女的表现。
儿女三四十岁,处于房贷车贷的压力之中,工作也忙忙碌碌,一旦添加了父母的开销,父母的日常生活管理,那就苦不堪言了。
有远见的父母,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努力工作,尽量让自己退休,也准备一定的积蓄,经济上不麻烦儿女,儿女就能轻松过日子了。
03
思维很穷,宣扬读书无用论,实为减少儿女读书的开销。
太多的父母,张口就说:“某人,初中毕业就去打工了,现在的大老板。那些本科生,还给他打工呢。”
也有父母说:“读技校的某某,也发财了,这多好啊。”
事实上,父母说的某人,其实是“个例”,而不是普遍现象。
从概率来说,能混出名堂的人,多半是读书更多的人。
父母说读书少也有大作为,有两种很恶劣的想法:一是父母认知很低,没有看到读书的好处;二是父母怕儿女读书厉害,消耗太多的学费。
尤其是第二种情况,令人发指。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直都是,能鼓励儿女读书,不怕掏学费,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04
常常和兄弟姐妹翻旧账,也不让子女和叔叔、舅舅等交往。
有的父母,一开口就让儿女要团结。再开口就抱怨“兄弟多坏,姐妹多算计人”。
这两种话,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这不是互相驳斥吗?
想要家庭团结,就要团结大家庭,不是一直算计自己小利益。
父母常常教唆儿女,不要管你的叔叔伯伯,不要去舅舅家拜年,别理会老表,堂兄弟。这话说得,就很见外,也把老一辈的矛盾,传递给了子女,导致家族不安。
在兄弟姐妹面前,吃亏是福,计较是祸。
05
总能找到老父母的不对之处,因此拒绝赡养老父母。
俗话说:“父母天地心,大小无厚薄。”
从老父母的角度看问题,会发现,所有的付出,都是爱,只是爱不会均衡,导致一些儿女是不能理解的。
把老父母的过错堆积起来,就会有不值得赡养,不要反哺的理由。
孝顺父母,是义务,也是权力,还是最好的家风。
若是父母都不讲孝道,那么儿女稍微有一点良心,就会觉得心痛。怎么自己生在这样的家庭里?
特别是一些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孩子,看到父母不孝顺的行为,不好理解,也对大家庭彻底失望了。
06
借着带孙子、外孙的机会,开启“啃儿女”的模式。
有没有见过一种父母,赖在儿女家,死活不愿意回老家。
父母带孙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需要理解。
但是几代人长期在一起居住,这日子是鸡飞狗跳的。
孙子都十岁了,能自己读书,儿女也能够管得了,为什么爷爷奶奶还不退出去呢?
爷爷奶奶不离开儿女家,就是怕以后没有人管,就是要在儿女家吃吃喝喝。总不能,儿女前行赶走父母吧。
社会上,有儿女啃老的行为,也有父母啃小的行为,互相对比,有得一拼。
有本事的父母,带孙会去,但是孙辈有几岁了,就及时退出,余生养老,主要还是靠自己,尽量不打扰儿女的小家庭。
07
教育家蔡元培说:“父母必须提供充满了爱、有原则和有意义的家庭,因为家庭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单位。”
父母们,把自己管好了,让儿女自由自在地飞翔,这就是本事。
生儿育女一辈子,就得给儿女积德积福一辈子。
具体来说,自己安排退休,带娃顺从儿女的需求,允许儿女自由恋爱,鼓励儿女读书,传递孝道,团结兄妹......家事做好了,家就兴旺了。
也许父母们不能腰缠万贯,但是思想独立,精神向上,总是做得到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父母别搞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