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使命的头条号』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 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消化道黏膜发生炎性反应与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病变可达黏膜肌层、固有肌层,更深者可穿透浆膜层。病变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麦可尔憩室内,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最常见。
病因病机
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寒邪,内客于胃;饮食不节,食滞伤胃;情志内伤,肝气犯胃;素体脾虚,后天失养等。寒邪犯胃,气机郁滞,胃气不和,乃发本病;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失于和降,发为胃脘痛、痞满、嘈杂等;忧思恼怒,焦虑紧张,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若肝郁化热,郁热耗伤胃阴,胃络失于濡润,致胃脘隐隐灼痛,若气郁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滞,瘀血阻胃,致胃脘刺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延及脾胃,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虚不能运化或阳虚不能温养,致胃脘疼痛。病机为胃气壅滞,失于和降,致不通则痛,或胃失濡养,致不荣则痛。PU初起多为外邪、饮食、情志、药毒、劳倦等一种或多种病因致病。病机多由肝气犯胃,气血瘀阻;寒邪客胃,寒凝血滞;食滞胃肠,郁热内生,临床多表现为实证。发病日久则由气及血,因实致虚,或素体脾胃虚弱,气血运化无力,血分瘀阻,因虚致实而虚实夹杂。
辨证论治
主症2项加次症2项及以上,参考舌脉,即可诊断。治疗目的在于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减少并发症发生。治疗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对有Hp感染、巨大溃疡或有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者,宜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综合治疗。PU活动期,以实证为主要表现者,采用理气导滞、疏肝和胃、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等法;溃疡日久反复发作不愈者,多为本虚标实之候,临床宜标本兼顾,健脾、疏肝与理气并用,和胃与化瘀同施。
1 肝胃不和证
主症:1)胃脘胀满或疼痛;2)两胁胀满。
次症:1)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2)心烦易怒;3)嗳气频作;4)善叹息。舌脉:舌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组成:北柴胡9g、香附9g、川芎9g、陈皮9g、白芍9g、枳壳6g、炙甘草6g。
加减:心烦易怒者,加佛手9g、青皮9g、栀子9g以疏肝清热;口干者,加石斛15g、沙参15g以益胃生津;畏寒者,加高良姜9g、肉桂6g(后下)以温中散寒;反酸者,加黄连6g、吴茱萸3g以泻肝制酸;嗳气明显者,加赭石15g、旋覆花10g以降气止呃。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口服,每次5g,每日3次;或气滞胃痛片口服,每次3g,每日3次。健胃愈疡片口服,每次1.2~1.5g,每日4次。快胃片口服,每次2.1g,每日3次。甘海胃康胶囊口服,每次2.4g,每日3次。
2 脾胃虚弱(寒)证
主症:1)胃脘隐痛,喜温喜按;2)得食痛减。
次症:1)四肢倦怠;2)畏寒肢冷;3)口淡流涎;4)便溏;5)纳少。舌脉:舌淡或舌边齿痕;舌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止痛。
主方: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四君子汤药物组成:白术15g、茯苓15g、党参15g、炙甘草10g;黄芪建中汤药物组成:黄芪30g、白芍15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9g、饴糖15g、大枣9g。
加减:胃寒重者、胃痛明显者加吴茱萸3g、川椒6g、炮附片9g(先煎)、干姜9g以温中止痛;吐酸者加浙贝母9g、海螵蛸12g以制酸止痛;肠鸣腹泻者加泽泻9g、猪苓9g、茯苓15g以利水渗湿;睡眠不佳者加龙骨25g(先煎)、牡蛎25g(先煎)以重镇安神;纳呆食少者加炒神曲15g、炒麦芽15g以健脾消食。
中成药:小建中胶囊口服,每次0.8~1.2g,每日4次。安胃疡胶囊口服,每次0.4g,每日4次。
3 脾胃湿热证
主症:1)脘腹痞满或疼痛;2)口干或口苦。
次症:1)口干不欲饮;2)纳呆;3)恶心或呕吐;4)小便短黄;5)大便黏腻。舌脉:舌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或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和胃止痛。
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
药物组成:黄连6g、厚朴9g、石菖蒲9g、清半夏9g、栀子12g、芦根12g。
加减:舌红苔黄腻者,加蒲公英15g、黄芩9g以清热燥湿;头身困重者,加白扁豆15g、苍术9g、藿香9g、佩兰9g以健脾化湿;恶心、干呕者,加陈皮12g、竹茹12g以降逆止呕;反酸者,加瓦楞子15g、海螵蛸15g以制酸和胃。
中成药:三九胃泰颗粒或三九胃泰胶囊,三九胃泰颗粒口服,每次2.5g,每日2次;三九胃泰胶囊口服,每次1~2g,每日2次。
4 肝胃郁热证
主症:1)胃脘灼热疼痛;2)口干口苦。
次症:1)胸胁胀满;2)泛酸;3)烦躁易怒;4)大便秘结。舌脉:舌红;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泄热和胃。
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
药物组成:陈皮12g、青皮9g、牡丹皮9g、栀子9g、白芍15g、浙贝母9g、泽泻9g、黄连6g、吴茱萸3g。
加减:口干明显者,加北沙参15g、麦冬15g、石斛15g以益胃生津;恶心者,加姜半夏9g、竹茹12g以降逆止呕;舌苔厚腻者,加苍术15g以燥湿和中;便秘者,加枳实9g、瓜蒌仁15g以润肠通便。
中成药:胃热清胶囊口服,每次1g,每日4次。
5 胃阴不足证
主症:1)胃脘隐隐作痛;2)饥而不欲食。
次症:1)口干渴;2)消瘦;3)五心烦热。舌脉:舌红少津或舌有裂纹;少苔或无舌苔;脉细。
治法:养阴益胃。
主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组成:沙参12g、麦冬12g、冰糖9g(后下)、生地黄12g、玉竹9g、石斛15g。
加减:脘腹胀痛、时作干呕者,加佛手9g、竹茹12g以理气降逆;神疲气短、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参9g、黄芪30g以补益气阴;嗳腐吞酸、纳呆者,加麦芽15g、鸡内金15g以消食化积;胃刺痛、入夜加重者,加丹参15g、红花12g、降香12g以活血止痛;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10g、郁李仁9g以养阴润肠通便。
中成药:无。
6 胃络瘀阻证
主症:胃脘胀痛或刺痛,痛处不移。
次症:1)夜间痛甚;2)口干不欲饮;3)呕血或黑便。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方: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丹参饮(《时方歌括》)加减。
药物组成:生蒲黄12g(包煎)、五灵脂15g(包煎)、丹参15g、檀香3g(后下)、砂仁3g(后下)。
加减:黑便者,加三七3g、白及9g、仙鹤草15g以敛疮止血,或口服裸花紫珠每次3g、每日3或4次以散瘀止血;畏寒重者,加炮姜9g、桂枝9g以温阳散寒;乏力者,加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9g以补气健脾。
中成药:荆花胃康胶丸口服,每次0.16g,每日3次。康复新液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金胃泰胶囊口服,每次0.9g,每日3次。
— 完 —I 注:本文摘自:李玉锋,王垂杰,蔡敏,等.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J].中医杂志,2024,65(10):1086-1092. DOI:10.13288/j.11-2166/r.2024.10.019.。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本文旨在传播中医诊治思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请勿盲目试用!(感谢您的关注,传播中医文化,感受中医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