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是否会有通胀?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但是坏消息也有,那就是通缩风险却很大。多数人都痛恨通胀,我也不例外。近些年,从水果到房子,大家都感叹更贵了,也担心恶性通货膨胀的到来。根据经验,恶性通货膨胀大多数由“印钞票”引发,典型的如20世纪中国的金圆券到本世纪的津巴布韦币。就算是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经历了通胀狂潮,作为全球最牛逼的美联储,在70年代之后保持低通胀也成为超过维持就业的政策目标。不过从中国的情况看,经济增长潜力应该还会保持几年,未来的情况,随着经济缓慢下行,中国通胀的风险不大,反而是通缩的可能性更大。
为什么这样说?有时候,经济和历史一样,总是在没有想象力地循环。 中国通胀与信贷周期繁荣紧密联系,通缩或者通胀不停轮换——这种现象,十年前有中国央行监管层形容为“通胀通缩一线天,冷热之间求发展”。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何在?探究中国经济“一活就乱,一抓就死”的治乱循环背后的本质,少不了货币的这一关键线索:首先信贷繁荣造成了通货膨胀,随着通货膨胀升高、经济过热,信贷开始紧缩,随之而来则是通货紧缩。在这些过程中,无论货币政策还是宏观调控其实都在发挥“积极”作用,只是这些作用某些时候不是熨平了经济的波动,相反是加剧了经济的波动。
回顾一下历史,中国经济比较大的通缩有三次。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直延续到“入市”前后,一定程度上由此引发了中国输出通缩的国际讨论;另一次很短暂,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最近一次是2015年。
应该怎么看通缩产生的根源?一旦国内出现问题,则将根源引向国外,这是一种固有的思维习惯,即使美国也不例外,比如对中国制造、人民币汇率的抵制等。我的观点在于中国与世界之间,通缩必然是一个双向影响的关系。
不论源头在外还是在内,对于通缩我们都要重视。老百姓可能不是很理解通缩的危害,往往不是感觉无关痛痒就是好事一桩。就算是中外各种货币银行学教材中,关于通缩的章节比起通胀来也少得不成比例。
那为什么日本人会欢迎通缩?公众往往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觉得物价下跌挺好,就像那个关于大萧条的段子“大萧条也没那么坏,如果大萧条期间你有工作的话”。
问题在于对生产者而言,通缩往往意味着更稀薄的利润、更沉重的债务、更稀缺的信贷资源——旧债务名义价值不变,在通缩情况之下相对于过去实际是增加的。而生产者如果感到压力,那么对于其员工甚至整个社会而言,并不会有好结果,收入停滞、失业甚至萧条往往也会接踵而至。持续通缩也意味着一个持续加速的“流动性陷阱”:即使再低的利率,人们都不愿意消费、不愿意投资,而是愿意加大储蓄,这就意味着市场以及经济将进一步衰退。这意味着在一定情况之下,人们都会将手头的现金纷纷窖藏起来,无论存在银行还是埋在床下,效果基本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