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地和打工之间,年轻人选择了什么?中提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走出农村,去城里打工,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农业困境?种玉米的成本与收益、经济作物的前景,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种植成本和收益种植一亩玉米的成本,主要包括种子、肥料、人工费等,光是种子就要200元,化肥200元,农药100元,人工费400元,再加上机耕、灌溉等费用,总成本大约在1000元左右。
玉米亩产一般在600斤左右,以每斤2元计算,毛收益1200元,如果年份好,毛收益能达到3000-4000元,但坏年份可能收不回成本。
在农民看来,种地挣钱还是不挣钱要看市场和自然条件,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极端天气,正常施肥和管理,玉米亩产600斤并不难实现。
但即便如此,在收购价低迷的情况下,玉米仍然有可能成为亏本买卖。像去年和前年,全国平均玉米收购价分别只有1.52元/斤和1.6元/斤,远低于2元/斤的种植成本价。
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农民不仅要承担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还要承担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一场大雨、一场霜冻,就能让农民前期的心血付诸东流。
而玉米只是最普通的粮食作物,像大豆、小麦、稻谷等其他粮食作物,同样面临着市场和自然的双重压力。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经济作物,如棉花、红薯、花生等,似乎情况会好一些。棉花是重要的纺织原料,其价格基本保持在稳定区间,一般情况下农民都能挣钱。
红薯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用途多样,不仅可以作为主食,还可以加工成淀粉、糖等产品,更是许多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目前红薯亩产量一般在3000斤左右,以每斤1.5元计算,毛收入4500元,再加上红薯丰产期和销售高峰期价格飙升的因素,亩均毛收入可达到6000元以上。
即便如此,红薯的种植过程也相当艰辛,施肥、松土、浇水、除草、收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保证丰收。
打工与种地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到城里打工,而不是选择留在农村种地,这背后是农业发展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年轻人普遍认为,打工的收入比种地要高。
对于许多农民来说,种地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能够在农村找到合适的工作,收入不比种地少,就不会选择外出打工。有许多农村劳动力已经通过打工挣到了比种地更多的钱。
比如,在很多农村地区,一到丰收季节,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会涌入农村帮助收割庄稼,这些人提供的服务价格也是相当可观的。
以小麦为例,普通小麦每亩人工收割价格在300-500元,而小麦亩产量在300-400公斤,如果以每斤2元计算,这样算下来,不仅收割省时省力,还能保证小麦的质量。
像小麦一样,大多数粮食作物人工收割都会有专门的人来负责,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收割效率,也让农民省下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玉米上,一般情况下,每亩玉米的人工收割价格在400-600元,但若是雇佣机械来收割,每亩仅需100-200元。
除了季节性工作,还有长期性工作,比如建筑工人、服务员等,这些工作虽然辛苦,却也有着比种地更高的收入。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大城市中,普通蓝领工人的月薪普遍在5000-8000元之间。
相比之下,即便玉米丰产时亩产3000斤,以每斤2元计算,也只有6000元而已。更何况,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低迷,就更不用提盈利了。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也逐渐意识到经济作物的价值,于是纷纷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希望能够获得更高收益。
棉花就是典型的代表,它作为重要的纺织原料,其价格基本保持在稳定区间,一般情况下农民都能挣钱。
但是棉花的种植过程也相当艰辛。其播种时间比玉米晚,但生长周期比玉米长,对土壤要求高,对水肥管理要求高,更需要定期喷洒农药除虫。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棉花的投入远远高于玉米,一旦遇到极端天气或市场价格波动,就可能让农民血本无归,所以说“棉花稳赚不赔”并不准确。
除了棉花之外,还有红薯等经济作物,其用途多样,不仅可以作为主食,还可以加工成淀粉、糖等产品,更是许多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红薯种植难度大,一般情况下,红薯亩产量可达4000斤,但也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成本。就拿一个普通农户来说,其耕地面积在10亩左右,其中红薯面积5亩,每亩施肥400元,每亩松土300元,每亩浇水200元,还要除草和施药,再加上人工费,总成本在2000元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4000斤/亩计算,其毛收入只有6000元,却要支出10000元,这样算下来就会变成亏本买卖,所以说“红薯种植稳赚不赔”并不准确。虽然红薯的种植风险相对较小,但农民也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
结语农业虽然是个传统行业,但它的风险和挑战可不容小觑。面对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种地的收益并不总是让人满意。而打工的选择,似乎让年轻人看到了更稳定的收入。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别忘了点赞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