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跨江击刘表
荆州的刘表集团是早期孙权集团最主要的敌人,孙权的父亲孙坚、姑父徐琨两人均是在攻打黄祖时战死,同时荆州地区也是孙权扩大控制范围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自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开始,孙权对荆州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孙权选择的目标是荆州的江夏,江夏太守恰巧也是当年杀害孙坚的黄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a7e0ec5a0a92ae1eb8126253fa2e808.jpg)
1.一征江夏
孙权发动的第一次江夏之战是在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不过战绩并不是十分理想。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还过豫章。”
《三国志·凌统传》记载:“及权统军,(凌操)从讨江夏。入夏口,先登,破其前锋,轻舟独进,中流矢死。”
孙权率军西伐黄祖,击败了黄祖的水军,只是城池尚未攻克,军中大将凌操中箭身亡,而此时山越族又开始叛乱,孙权只得撤军。
路过豫章(今吉安附近)时,孙权派吕范平定鄱阳,程普讨伐乐安,太史慈统领海昏,韩当、周泰、吕蒙等都被任命为那些难以治理的各县长官。
2.二征江夏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孙权再一次发动江夏之战,不过效果仍然一般,只是掳掠百姓而返。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c3e59a67d2a9da30f28b6d22dae1f36.jpg)
3.三征江夏
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调集了东吴主要的军事将领,对江夏发动了第三次大规模的进攻。黄祖命令都督陈就率领水军抗击,都尉吕蒙打败黄祖的先锋部队,亲手斩下陈就的头,凌统、董袭等以全部精兵乘胜进击攻城。黄祖听说陈就被杀,弃城逃走,骑士冯则追击砍下了他的头,俘虏黄祖的部属男女数万人。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其城遂屠。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三国志·吕蒙传》记载:“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三国志·凌统传》记载:“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尽获船人。还以白权,引军兼道,水陆并集。使吕蒙败其水军,而统先搏其城,于是大获。”
《三国志·董袭传》记载:“建安十三年,权讨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栟榈大绁系石为矴,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飞矢雨下,军不得前。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人被两铠,乘大舸船,突入蒙冲里。袭身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大兵遂进。祖便开门走,兵追斩之。”
江夏之战,是孙权在赤壁之战之前东吴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江夏之战不仅让孙权报了父仇,也趁机占领了江夏郡东部的部分地区,扩大了东吴集团的势力范围,为之后进行的赤壁之战提前锻炼了队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bd3ede7e29cca6add9260cbf6e91478.jpg)
自孙权从孙策手中接过东吴集团的领导权之后,至赤壁之战前夕短短的八年间,孙权不但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建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同时还扩大了疆域范围,更重要的还确立了以鲁肃“榻上对”为指导方针的战略构想,为今后东吴集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说明年轻的孙权具有与曹操、刘备一样的雄才大略,具有超凡的领导能力。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说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就是对年轻孙权的最好赞誉。
不过,就在第三次江夏之战结束不久,一场决定东吴集团命运的关键战役又摆在了孙权的面前,考验着孙权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