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中中道德慧智学系列组诗之五十五
中外名人谈老子与东方文明
(中中道德慧智教育诗)
序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考证,老子《道德经》早在公元17世纪便传入欧洲。第一个翻译《道德经》的是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道德经》是世界上除《圣经》外,被翻译最多的一部经典。
据载,梁武帝、梁简文帝、魏孝文帝、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等八位皇帝曾为《老子》作注。老子思想也是我国汉、唐、北宋时期官方主导文化思想,朝野上下都有诵读《道德经》的好传统和好风气。汉文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太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皆曾大力推广该经。
汉文帝刘恒,根据老子思想,实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开始推崇儒家,但晚年下了“罪己诏”后又恢复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造就了“武昭宣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注解《道德经》,倡导举国上下都诵习《道德经》,并将《道德经》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创造了大唐盛世,首都长安成为世界中心。他在《贞观政要》中说道:“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并曾下诏令说:“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宜有改张,阐兹玄化。”百官“各当其任,则无为而治矣。”
正是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哺育了盛唐强汉,哺育了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北宋。
历史上,古今中外无数名人都对老子给予崇高评价。可当下那些正沉迷于吃喝玩乐、名利贵色欲海中愚痴的人们,又会怎样看待老子和东方文明呢?
上 编
1
孔子判言
鸟
吾知其能飞
鱼
吾知其能游
兽
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
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
吾不能知
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
其犹龙邪
2
庄子判言
关尹
老聃乎
古之博大真人哉
3
司马迁判言
世之学老子者
则绌儒学
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
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
清静自正
4
班固判言
道家者流
盖出史官
历记成败祸福
古今之道
然后知
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此君王
南面之术也
5
葛洪判言
道者
儒之本也
儒者
道之末也
6
王弼判言
老子之书
其几乎
可一言以蔽之
噫
崇本息末而已矣
7
李世民判言
在诸子百家中
堪称老子
天下第一
8
吕端判言
国家
若行黄老之道
以致升平
其效甚速
9
吕岩判言
五千言之书
尽人而知
为道德之经
而五千言之旨
举世而难传
道德之脉
非修人
不能传
10
赵恒判言
老子道德经
治世之要
11
欧阳修判言
老子为书
其言虽若虚无
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12
苏辙判言
言至道
无如五千文
13
王喆判言
太上为祖
释迦为宗
夫子为科牌
14
丘处机判言
三皇五帝皆宗祖
六道四生咸唯诺
至圣文才尚发蒙
犹龙道德何其博
15
朱熹判言
今观老子书
自有许多话说
人如何不爱
16
朱元璋判言
道德经
万物之至根
王者之上师
臣民之极宝
17
魏源判言
老子之书
上之可以明道
中之可以治身
推之可以治人
老子
救世之书也
故二章
统言宗旨
此遂以
太古之治
矫末世之弊
18
严复判言
夫黄老之道
民主之国之
所用也
故能长而不宰
无为而无不为
君主之国
未有能用
黄老者也
汉之黄老
貌袭而取之耳
君主之利器
其惟儒术乎
19
梁启超判言
道家
信自然力万能
而且至善
以一涉人工
但损自然之朴
老庄
崇虚想
主无为
贵出世
明哲理
重平等
明自然等
孔孟
崇实际
主力行
贵人事
明政法
重阶级
重经验等
20
林语堂判言
老子的隽语
像粉碎的宝石
不需装饰
便可自闪光耀
我觉得
任何一个翻阅
道德经的人
最初
一定会大笑
然后
笑他自己
竟然会这样笑
最后
会觉得现在
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
这会是
大多数人
初读老子的反应
我自己
就是如此
21
郭沫若判言
道家思想
可以说垄断了
二千年来的
中国学术界
墨家店
早已被吞并了
孔家店
仅存了
一个招牌
道德经
是一部
政治哲学著作
又是一部兵书
22
金岳霖判言
中国思想中
最崇高的概念
似乎就是道
23
张岱年判言
道家
其理论之湛深
思想之缜密
实超过了
儒墨两家
老子的道论
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
开始
这是
确然无疑的
24
鲁迅判言
不读老子一书
就不知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中国的根柢
全在道教
25
董光璧判言
当代新科学的
世界观
向东方
特别是道家的
某些思想复归的特征
提倡一种
以科学新成就
为根据的
贯通古今
契合东西的
新文化观
这是一种
基于文化趋同性的
世界主义
文化观
我确信
重新发现道家
具有地球船
改变航向的
历史意义
黄土文明
与海洋文明的
融合
有如黄颜色
和蓝颜色
调出绿颜色
将产生人与自然
和谐的
新的
绿色文明
26
季羡林判言
道德经
中强调的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正是解决
资本无止境膨胀
与自然资源
公共利益之间的
良方
21世纪
是以中国文化
为主体的
东方文化
走向灿烂辉煌的
世纪
只有东方文化
才能拯救人类
27
范文澜判言
老子
是杰出的
无与伦比的
伟大哲学家
28
胡适判言
老子
是中国哲学的鼻祖
是中国哲学史上
第一位真正的
哲学家
29
李政道判言
从哲学上讲
测不准定律
和中国老子
所说的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的意思
颇有符合之处
30
陈鼓应判言
倡导道家主干说
道家的批判精神
道统意识
是中华文化的
思想内核
中国哲学史
实际上
是一系列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
道
儒
墨
法
诸家
互补发展的
历史
因为当前
文化发展的
共通课题
是民主与科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只有道家适宜
与民主科学文化对接
31
太虚大师判言
未来之
中华民族
必将汇聚东西方
千万年来
各民族之文明成果
创新和创造
中华新时代道德文明
构建人类命运中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