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温补之道,贵在知时知位,若一味求温,反误病情。"这是他在晚年时期,曾对弟子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在中医史上,张景岳被誉为"温补派代表人物"。
这番话令人困惑:难道张景岳否定了自己一生的医学主张?他所说的"一味神药"又是什么?

话说明代万历年间,张景岳正值盛年,名声远播。
一天,有个富商慕名而来,说自己脾胃虚弱,吃什么补药都不管用。
张景岳为他诊脉,发现脉象虚而无力。
富商说:"我已经找过很多大夫,都说是脾胃虚寒,开的都是人参、附子这些温补的药,可吃了反而更难受。"
张景岳问道:"你平日里都有什么感觉?"
富商说:"我总觉得胃里发胀,吃不下饭,还经常口干,睡觉也不安稳。"
"你最近是不是还经常做梦?"张景岳又问。
富商惊讶道:"先生真是神医!我每天晚上都做梦,醒来全身发热。"
张景岳点点头:"你这不是虚寒,是虚火上炎。再吃温补的药,只会火上浇油。"
富商不解:"可别的大夫都说我是虚寒啊?"
张景岩说:"我给你讲个道理。你见过农夫种地吗?地太干的时候,农夫会浇水,不会在干地上放火。你现在就像是干地,需要的是清润,不是温热。"
这个比喻让富商似懂非懂。
张景岳开了一副方子,主要是用白芍、甘草。
富商看了方子,有些失望:"就这两味普通的药?"
张景岳笑道:"药贵在对症,不在贵重。你且先吃着,改日再来。"
富商将信将疑地吃了药。
七天后,他满面红光地来复诊:"神了!我这些天睡觉不做梦了,胃口也好了,全身轻松!"
张景岳对弟子说:"每个医者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万物一理。"
弟子不解:"师父此话何解?"

张景岳拿出一块地图,指着上面的山川河流说:"你看这天下的水流,有的向东,有的向西,有的向南,有的向北。如果你只知道水都是向低处流,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方向,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弟子认真听着,张景岳继续说:"你再看这些药材,人参性温,白芍性凉,附子大热,黄连大寒。如果你只知道它们的性质,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搭配,这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个老病人走进诊室,抱怨道:"大夫,我吃了一个月的人参,怎么越补越虚?"
张景岳让老人坐下,说:"我问你,你天天吃饭,为什么有时饿得快,有时饿得慢?"
老人想了想说:"这个真没注意。"
张景岳说:"人体阴阳如同天地四季,有时需要温补,有时需要清润。就像夏天喝热汤会更渴,冬天吃冰会伤胃一样。用药也要顺应这个规律。"
老人明白了:"原来补药也要看时候。"
张景岳对弟子说:"你看,这就是要知其所以然。明白了这个道理,再给病人用药,就不会犯盲目温补的错误。"
"那什么是知其万物一理?"弟子追问。
张景岩拿起桌上的茶杯:"你看这杯茶,刚泡的时候太烫,要等它凉一点才能喝。可如果全凉了,又失去了茶的味道。用药也是这个道理,关键是要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就在这时,又有一个病人急匆匆地跑来:"大夫,我最近吃了不少补药,现在浑身发热,睡不着觉,这是怎么回事?"
张景岳让他伸出舌头一看,舌苔发黄,舌尖发红。

他说:"你这是补过头了。补药如同火炉,用得恰到好处能暖身,用得过了就会上火。"
有一天,张景岳的大弟子忍不住问:"师父,您不是主张温补吗?怎么最近开的方子都是清润的药?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张景岳意味深长地说:"你且听我道来......"
张景岳说:"医道如农,重在审时度势。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阴气收藏,这是天地之常理。人体也是如此,有时需要温补,有时需要清润。"
"我平生确实主张温补,但温补不是盲目温热。就像农夫种地,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养地,各有各的时令。医者治病,也要明白这个道理。"
张景岳拿出一味药材,问弟子:"你可认得这个?"
弟子答道:"这是甘草。"
"不错,"张景岳说,"甘草性平,能和中调气,补中益气。它不寒不热,不燥不湿,是个'和'字。医道贵在一个'和'字,过犹不及。"
张景岱又说:"我这些年看病越多,越发明白:不是什么病都要温补。有些病看似虚寒,实则是阴虚火旺。这种情况下,温补反而会火上浇油。"
他拿出一本医案记录,指给弟子看:"你看这些病人,都是被温补伤着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睡觉多梦,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这些都是虚火上炎的表现。"
"这种情况,用甘草配白芍,甘寒化火,酸甘化阴,既能补虚,又能降火。一剂见效,胜过千般温补。"
弟子恍然大悟:"原来温补也要因人因时制宜!"

张景岳点头道:"医道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真正的高明医者,不拘泥于一家之说,而是要通晓阴阳变化之理。"
他引用《黄帝内经》的话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医者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温补或清泻,而是要帮助病人恢复阴阳平衡。"
张景岳强调:"甘草这味药,虽然普通,却能显神通。它能调和阴阳,和解百药。用得好,一味药胜过千般补剂。"
这番话被弟子们记录下来,成为后世温补派的重要理论补充。
张景岳告诉我们:医道重在平衡,不论是温补还是清润,都要遵循天时地位人事的变化。
《景岳全书》中记载:"补不在补之太过,和不在和之太过。"这句话深刻阐述了中医调理的精髓:贵在平衡,重在调和。
张景岳的这个医案,打破了人们对温补的刻板认识。
温补不是万能的,清润也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制宜。
这就是中医的智慧:道法自然,和而不同。
这个故事延伸出一个更深层的道理:医道如人生,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握好"度",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平衡点。这或许就是张景岳留给后人最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