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吕布刺杀董卓!真实的历史,和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同?

铲史大官 2025-01-21 14:52:42

公元192年4月18日,在董卓的人生历程里,这不过是极为寻常的一天罢了。对他而言,这一天并未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就如同以往无数个平平淡淡的日子一样,按部就班地度过,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一天会与其他日子有何不同。

彼时,董卓已然迁都至长安达整整一年之久。虽说关东联军那一方,依旧在口口声声叫嚷着要去讨伐董卓,可实际的状况却是,此刻关东联军内部早已是各自为政,为了争抢地盘,相互之间早就展开了攻伐之事。

由此可见,彼时的董卓压根就不畏惧关东联军发起的攻势。在关中一带,董卓有着极为强大的掌控力,特别是长安周边区域,到处都布满了董卓的手下。这般情形之下,董卓无疑能够毫无顾虑,安安稳稳地高枕无忧了。

此前的一段时日,宫中的汉献帝刘协才生了一场病。不久前刚有消息传来,称汉献帝已然病愈。就在这一日,董卓便拿定了主意,要进宫去探视一下那位小皇帝。

出人意料的是,董卓刚要出门还未正式启程之际,他的马突然受惊了。在古时,这种情况通常会被当作是不太吉利的征兆。于是乎,董卓的小妾便劝说起董卓来,希望他今日暂且不要进宫去。

可董卓对这个劝告压根就没放在心上,全然不当回事儿。随后,他转身回去重新换了一身行头,动作十分迅速,紧接着便又登上车,径直朝着皇宫的方向再次出发而去了。

然而董卓怎么也料想不到,就仅仅是他这一回不经意间的执拗之举,居然完完全全地将他自己的性命给葬送掉了。

当董卓的车队行至宫里的北掖门处时,突然间,一群人猛地冲了出来,他们手持武器,径直朝着董卓扑杀而去。而这群人的首领,不是别人,正是董卓麾下的部将李肃。

当目睹这一场景之时,董卓立马就回过神来,心里已然明了李肃是在妄图干那不法的勾当。在这刹那间,董卓下意识地扯开嗓子高喊了起来:“吕布在什么地方呢?”

可董卓怎么也没料到,那吕布,之前一直被他当作最为得力、最能护他周全的保镖呢。但就在这个时候,吕布却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地拿出了一份诏书来,紧接着就高声喊道:“我手上拿着诏书呢,是皇帝下旨让我来诛杀董卓的!”

一直到了这般时候,董卓方才惊觉,自己向来视作心腹、当成好大儿的吕布,竟然已然背叛了自己。可哪曾想,他还没来得及有什么举动呢,吕布就已经领着人迅猛地冲了过来,二话不说,径直便将董卓给斩杀了。

董卓被杀之际,众人皆懵然无措,好多人都还没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何事。就在那刹那间,董卓府上的主簿田景与一名仆人,竟率先冲了过来。然而吕布毫不迟疑,手起刀落,瞬间便将他俩砍杀,如此方才完全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人。

随后,站在吕布身后的王允迅速行动起来,把事先就已备好的诏书,差遣信使送往诸多衙门。王允向众人宣告,只要不是董卓的家人,哪怕此前曾直接追随董卓干过坏事的,同样能够获得赦免。

凭借着这些诏书,局势得以迅速被稳定下来。与此同时,知晓董卓死讯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最终,待众人都知晓了这一消息后,士兵们纷纷山呼万岁,百姓们则直接在道路上欢快地跳起了舞。所有人都开启了集体狂欢模式,以此来庆祝那个令人憎恶的大魔王总算毙命了。

就在同一时刻,众人出于泄愤的目的,把董卓的尸体拿来制成了一支硕大的蜡烛。这支蜡烛整整燃烧了一夜才灭掉,打这以后便有了“点天灯”这种刑罚。待那灯火熄灭之后,不少人依旧觉得怒气难消。特别是袁绍家族的诸多门生故旧,他们还聚到一起,干脆把董卓的尸骨挫碎并扬弃掉了!

董卓所留下的那些亲人,同样未能逃过一劫。汉末三杰之一的皇甫嵩,亲率兵马一举攻破了董卓的老巢郿坞。董卓全家老小,无一幸免,全都被当场处决。其中有人惨遭刀剑剁碎,有人则被乱箭夺命。就连年逾九十的董卓老母亲,也被众人公然在街头斩首示众啊!

汉末的董卓,堪称大魔王一般的存在,而这便是他最终迎来的结局。

说起“吕布刺杀董卓”这一事件,想必绝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毕竟在《三国演义》当中,这段故事极为出名。后来众人也都清楚知晓,是王允巧妙施展美人计,成功离间了董卓与吕布,才致使吕布最终将董卓给刺杀了。

然而,就这个故事而言,辟谣的工作。

事实上,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压根不存在貂蝉这号人物。那广为流传的美人计,不过是后来罗贯中虚构出来的罢了。而关于王允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拉拢吕布,致使吕布倒戈相向,在相关的史书之上压根就没有任何相关的记载。

历史上真实的“刺董事件”究竟是何种情形?自始至终,这一事件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过程?其真实状况与演义小说所描述的又存在着多大的差异呢?

实际上,我们能够从董卓将都城迁往长安这件事开始说起这段历史。

公元189年9月,董卓入京没几天,便将汉少帝刘辩废除,转而拥立汉献帝刘协为帝。这一行为,引发了诸多东汉地方官员的强烈愤慨。于是,没过多久,以袁绍为首的一伙人,迅速起兵,掀起了反抗董卓的浪潮。

袁绍等人起兵后,关东联军声势浩大,这可把董卓给吓得不轻。董卓心里明镜儿似的,自打他进了洛阳,那干的事儿就没一件不残暴的。他也明白啊,就这么在洛阳硬守着,保不齐啥时候就激起民变了,到时候想防守都难咯。

于是,在公元190年的二月之际,董卓正式把迁都长安的计划给提了出来。

于董卓而言,关中之地有着易守难攻的优势,防守起来更为便利。他心想,只要自己能在此坚守一阵子,那关东联军本就只是个临时拼凑的联盟,必然会陷入内部争斗的局面,如此一来,自己可不就能够不费什么力气,坐享其成地赢下这局势啦。

董卓提出的那个计划,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可那时董卓手握重权,即便有诸多异议,他还是强行推动该方案得以通过。其在二月份萌生此想法后,二月十七,朝廷便着手搬迁事宜。直至三月初五,汉献帝已然抵达长安,并正式入驻长安的未央宫。

从古至今,这般的迁都速度着实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相较于汉献帝搬家时的迅速,普通老百姓搬家可就艰难得多了。汉献帝能如此快速完成搬家事宜,原因在于他搬家之时可谓是轻装上阵,啥都没带。不论是国库里的财物,还是国家图书馆的典籍,亦或是各个政府部门的资料与物资等等,这所有的一切,朝廷全都没有带走呢。

况且皇帝要是搬家的话,那能够调用各种各样的车马。有了这些车马相助,搬家的时候自然速度就会特别快啦,毕竟车马齐全,搬运起来就便利得多,所以其搬家的速度快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呢。

然而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要是他们面临搬家这件事,那可就太不容易啦。

董卓为了促使老百姓迅速搬家,竟下达命令,把整个洛阳及其周边全部房屋统统付之一炬!毫无准备的百姓们,即刻就得着手搬家事宜。董卓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洛阳地区彻底清空,力求不留给联军哪怕一砖一瓦。

就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拉开了帷幕。

迁都一事极为仓促,而董卓手下的士兵竟借此机会大肆进行劫掠。致使无数洛阳百姓在前往关中的路途之中丢掉性命。环顾整个洛阳周边,历经上千年所留存下来的各类文明印记,皆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就连那些深埋于地下的坟墓,也被董卓带头给挖掘了一番。

董卓凭借这样的手段,仅仅在一年的时间内,便把整个洛阳给毁掉了。与此同时,他也的确成功地让东汉的首都由洛阳迁移到了长安。

另外,这一年之中,关东联军的进攻行动始终未曾间断。虽说大部分诸侯联军的战斗力着实欠佳,没什么突出表现。然而,由孙坚所率领的那支军队却与众不同,一路上势如破竹,屡获大胜,最后还成功地挺进到了洛阳地区。

孙坚猛地向前突进,这可让董卓心里不禁泛起了惧怕之意。就这样,双方激烈交战持续了一年时间,到了公元191年的时候,董卓做出了向关中地区回缩躲避的举动。在他一番安排之下,其麾下几个重要的部将,像牛辅、李傕、郭汜、张济、董越等人,纷纷各自带兵去关中各地驻守,还占据了好几处地理上的关键要塞,以此来阻拦联军继续朝西进发。

于是,在公元191年的四月,距离董卓被刺杀还有整整一年的时候,董卓率领着他的军队,大张旗鼓地开进了长安这座古城。

《三国演义》里前面所讲的那些内容,基本都属于主线剧情,大家对此往往是颇为熟悉的。不过呢,当情节发展到董卓进入长安之后,从这儿开始往后的诸多事情,大家了解得就没那么多了,相对就比较陌生啦。

其一,在《三国演义》当中,其主要故事里王允施展美人计这部分内容属于编造。其二,《三国演义》除了要讲述董卓相关情节外,还需着墨于另一条主线,即联军方面的事宜。

这便使得众人在董卓迁都以后,对长安这边的具体状况,大多都了解得不够详尽。

那么长安这边在这之后的历史发展情况,实际上是如下这般的。

董卓踏入长安之日,干了件极为要紧的事儿。他要求长安城内所有文武百官,务必在他进入长安的那一瞬间,全都下跪迎接他。而在跪迎的这群人里头,竟然有曾经身为董卓老上司的皇甫嵩。

想当年,董卓在皇甫嵩跟前,不过是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罢了。可时过境迁,到了现在,皇甫嵩以及其他那些士族官员,却都只能以跪迎之姿来面对董卓,往昔与如今的情形对比起来,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呐。

在那一瞬间,董卓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荣耀之感。放眼望去,整个长安城,乃至这偌大的大汉王朝,在此时此刻,仿佛都已然彻底地臣服于他的脚下,任由他掌控一般。

经历了那样一场别具一格的入城仪式后,董卓成功将长安的控制权牢牢握在手中。随后,东汉全部的关键职能部门,都要前往董卓的太师府进行工作汇报了。至此,东汉的权力核心所在,已然从皇宫迁移到了太师府这边。

再者,董卓好不容易才挤出了些许时间,这下总算能腾出手来安置自家的亲人了。经董卓一番安排,其弟董旻获封左将军之职,侄子董璜则被委任为侍中。而其余的董氏族人呢,也都一一得到了任命,纷纷被安插到各个重要的岗位之上。

不过,在此得额外提上一句:此刻的董卓,表面上瞧着那可是权势熏天,威风得很呐。但实际上呢,他存在一个极为要命的短板,啥短板呢?就是他压根儿没有儿子。

据史书记载,董卓早年是有一个儿子的,只是这儿子已然离世。在董卓那个儿子去世之际,大概留下了一子一女,不过当时他俩年纪尚幼,都还只是小孩子呢。

董卓除了有儿子之外,还有一个女儿呢。这个女儿嫁给了董卓的部将牛辅。

此外,董卓的父亲当年育有三个儿子,董卓在其中位居老二。老大去世得比较早,至于其是否留有后人,史书上并无相关记载。而老三呢,便是董卓的弟弟董旻。在董卓进入京城之后,董旻获任左将军一职。

另外,董卓有个侄子叫董璜。至于是董卓大哥所生,还是董旻所生,这点在史书上并未有清晰的记载。在董卓进入京城以后,董璜便担任了侍中这一职务。

一番简单盘点下来便能够发现,此刻的董卓表面上权势滔天,可真正能让他信得过的亲属着实少得可怜!也就仅有一个弟弟、一个侄子罢了,最多再算上一个女婿。而其余的董家人呢,不是年龄太大,就像董卓他妈,那时都已经九十岁高龄了;便是年龄太小,比如董卓的那些孙子孙女们。

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里,这一点有着极为关键的重要性,其作用不容小觑,会对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可谓是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在后续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倘若董卓是出身于那种类似“四世三公”般的大家族,那情形可就大不一样了。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董卓轻而易举就能从家族里挑出几十乃至上百号人,然后将他们一一安插到东汉的各个关键岗位上。如此一来,董卓对东汉的掌控力势必会变得极为强大,到时候,就算是吕布,恐怕也很难有机会对他实施刺杀之举。

可问题在于,董卓出身寒门,那他要从哪里才能找来上百个能够让他信得过的族人呢?这着实是个难题。

董卓之所以后来会被刺杀,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本家族的人数量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只能任用那些部将以及士族官员来掌控权力,由此埋下了祸根,最终导致了被刺杀的结局。

与此同时,董卓下达了一道命令,那便是在他自己的封地郿县着手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坞堡。董卓本就是典型的从边境发迹之人,在他的认知里,坞堡无疑是最为强大的战争利器。要知道,这类坞堡通常城墙高耸且极为高大,有着易守难攻的特点,就好似欧洲古代的那些城堡一般呢。

董卓出于保护自身安全的考量,特意修建了一座坞堡,随后把诸多的粮食以及钱财,统统藏匿于这座坞堡之内,将其当作自己的老巢来经营。

史书中有相关记载,修建那座“郿坞”时,董卓可是征调了多达二十万民夫呢。并且,他还四处搜集了数量极为庞大的金银珠宝。传闻在董卓败亡之后,众人对郿坞内的财物进行了清点,结果发现光是金子就有两三万斤,白银达到八九万斤,而其中所收藏的粮食,足以供人食用整整三十年之久。

后世不少人觉得,董卓当时的那种思维,还未从地方军阀的思维模式里跳脱出来。毕竟身为一个军阀,若要有效掌控军队,首要条件便是手头得有充足的钱财与粮食。如此看来,倘若董卓仅仅是个寻常军阀的话,那他修筑郿坞用以收藏金银和粮食,确实并无不妥之处。

然而董卓却全然忘却了一点,当下的他,早已不是曾经那个仅仅身为凉州边军将领的身份了,此刻的他,已然摇身一变,成为了手握整个国家大权的太师啊。

当达到了这样的层次以后,钱财所具备的意义,说实在的,已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与之相比,更为关键且重要的方面,实际上是人心所向以及所掌握的权力。

然而在这个时候,董卓的思维依旧没能转过弯来,仍旧依照之前军阀那一套思维模式去行事。如此一来,紧接着董卓便不得不去面对一个极为棘手的大问题了。

所提到的这个问题,正是“国家财政赤字”呢。

财政方面的情况,理解起来并非难事。要晓得,在东汉末年那个时期,东汉的国家财政状况压根就不容乐观。倘若不是如此,汉桓帝与汉灵帝又怎会做出卖官鬻爵这般举动呢。

然而轮到董卓之时,因其对财政一窍不通,东汉的财政状况便由此愈发糟糕起来。要知道,朝廷里众多官员等着发放俸禄,底下还有大批士兵需要解决吃饭问题,而这些方方面面,每日所耗费的经费数额极为庞大。

与此同时,董卓修建郿坞这一行为,导致其大肆搜刮抢夺各类珍宝。如此一来,东汉原本的财政状况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呈现出走向崩溃的态势。

在那样的一种局面之下,也不晓得是哪位自以为是的家伙,给董卓献上了一条“妙计”,那便是在钱币上头动歪脑筋,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把所面临的问题给解决掉。

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那声名狼藉的“董卓五铢”,还有个名字叫“无文钱”,它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那段时期经济混乱的一个显著标志,也让后人得以从中窥探到当时的一些社会乱象。

简单来讲,彼时董卓把正在市面上流通的五铢钱统统予以没收,接着将其重新铸造成新钱。原本从市场上收回的两枚五铢钱,经重新铸造这一工序后,能够变为六七枚新钱。并且董卓还做出规定,一枚新铸造出来的钱,其价值与原先的一枚五铢钱是一样的。

如此一来,董卓借助铸币这种手段,堂而皇之地将市面上超过一半的财富给掠夺走了,其行径实在是令人咋舌,就这样通过这一招,他完成了对如此大量财富的非法占有。

当然啦,底下的那些普通百姓可都不笨呢。谁都能瞧出来,董卓新铸的这批钱,质量跟老钱相比差得太远啦。工艺更是糟糕得没法看,就连铸上去的文字都模糊不清,所以大伙才把它叫做“无文钱”。在后世的钱币收藏领域,这种钱也被视为历史上“最为劣质轻贱的小钱”。

这样的钱,其价值怎么可能与原来的那些老钱一样呢?根本就不可能相同,毕竟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其价值自然是无法等同起来的。

于是没过多久,市场上的董卓新钱便迅速出现贬值情况。刚铸好的那些小钱,渐渐回归到它们本该有的价值层面。而当钱变得不值钱了,其他各类物资的价格便开始一个劲儿地往上涨。紧接着,一场极为严重的超级大通胀就来临了!一时间,市面上所有物资的价格都在飞速攀升!

除此之外,董卓为了能够更加迅速地聚敛钱财,竟然将秦始皇当年所铸造的极具历史意义的“十二铜人”,也给拿来进行融化处理,而后用其铜水重新铸造成新的钱币。

这件事在后世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各方看法不一。不过就正史上的相关记载来看,情况确实如所描述的这般,其呈现出的内容便是如此,有着较为明确的记录可依循。

此次进行的货币改革,虽说在短期内让董卓面临的财政难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可从根源来讲,却对董卓的统治根基造成了极大的动摇。也正因如此,不少后世的历史学家还会打趣地讲,给董卓提出这个办法的人,十有八九是个卧底呢。

这般在货币上耍弄低劣手段的行径,或许能蒙骗寻常百姓,可那些有学识的士族哪能轻易上当。只要是稍有文化的士族之人,只需看上一眼,便能洞悉董卓的手段是何其卑鄙无耻啊。

其实,与多数人所想的并不一样。历史上真实的董卓,在刚掌控京城大权之时,并非遭到所有人的反对。事实上,在董卓决定迁都之前,东汉不少高层士族是对董卓持拥护态度的。仅有像袁绍这类人所带领的一小部分地方官员,才愿意举兵起来反抗董卓。

至于那些士族为何要拥护董卓呢?原因说来其实挺简单的。董卓入京之际,听从了其麾下谋士所提的建议,把在当年“党锢之祸”里受到波及的所有士族,都给予了平反处理。所以士族们才会对董卓持拥护的态度。

不少人对东汉的党锢之祸不太熟知,这是因为《三国演义》是从黄巾起义起笔的。其实呢,在汉桓帝与汉灵帝当政之时,为了强化皇权稳固统治,把诸多反对他们的士族官员都给判了流放或是终身监禁的刑罚,甚至这些官员的家人也都被牵连其中。

事实上,这一剧情属于东汉末年混战的前置部分。也就是说,它是在东汉末年那场大规模混战正式开启之前所发生的相关情节呢,可看作是后续混战局面出现的一种铺垫性质的剧情内容啦。

董卓在入京以后,采纳了其谋士所提的建议,把受到党锢之祸牵连的所有士族,一概给予平反。并且对于那些重要士族领袖的后人,董卓更是立刻展开征召行动,还赐予了他们相当高的官职呢。

因此,在董卓刚把控政权之际,诸多士族起初并非是持反对态度的,反而是相当拥护他。就拿声名远扬的文学家蔡邕来说吧,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他便对董卓极为支持。

接下来,董卓入京后干了一连串残暴之事,可即便如此,他却并未完全丧失那些士族的支持。要知道,往往只有当灾祸真正降临到自身头上,人们才会深切感受到疼痛,那些士族大概也是这般心态吧。

然而,待到董卓实施重新铸钱这一举措之后,情形便全然不同了。

很多士族都实实在在地挨了掠夺财富这一板子,他们家族的财富就这么被直接掠夺走了。而正是这一做法,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讲,是直接动摇了董卓的群众基础呢。

更为严重的是,董卓一心只想更快地聚敛钱财,其后续的行径简直丧心病狂到了极点!他不但将秦始皇所留下的铜人给销毁了,而且还对关中的那些大族痛下狠手。关中不少大族的族人,都被董卓以叛乱的罪名给处死了,随后他们的全部家产也都被没收。

如此一来,董卓已然将人心彻底丧失殆尽了。他的种种行径,让众人对其失望透顶,再也无法获得他人的支持与拥护,彻底沦为了孤家寡人,人心尽失便是他最终落得这般下场的真实写照。

彼时的董卓,表面上好像仍旧权势熏天,牢牢把控着重兵。然而,其权力赖以存在的根基,已然在不知不觉间被逐步瓦解截断。至此情形,董卓走向败亡,实际上已然沦为了一个仅仅关乎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而接下来所发生的“倒董风波”,大体上是能够划分成三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可称作“张温之死”阶段。在这一阶段当中,主要围绕着张温之死这件事而展开相关情况或后续影响等,其被明确命名为“张温之死”,以此来作为特定发展历程中的首个阶段的指代称呼。

东汉末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温堪称一位颇为重要的人物。彼时,他在东汉的高层占据一席之地,位居三公之位。并且,在黄巾起义过后,他还曾率军抵御凉州之乱,如此可见,张温着实是一位能文能武、二者兼备的人物。

并且,在之前张温对凉州叛军展开阻击行动之时,其手下有两位颇为重要的人物。一位是孙坚,还有一位便是董卓。就在那段时期当中,孙坚还曾态度明确地劝说张温,建议他直接把董卓给杀掉。

然而,在《三国演义》当中,张温的相关剧情鲜少被提及,其也并非属于三国主线剧情范畴。正因如此,后世众多人对张温这个名字压根就未曾听闻过,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然而,这却丝毫不会对这样一个事实产生影响,那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真实存在过的张温,在其所处的那个时代,实实在在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

结果有一天,太史令在观测天气后表示,近期天象不佳,很可能会有大臣遭遇杀身之祸。听闻此言,董卓不禁心生担忧,觉得这一预言没准就会应在自己头上。于是,董卓便动了心思,打算寻觅一个替罪羊,好让其代自己赴死。

接着,董卓在朝堂上环视一圈后,猛地忆起往昔之事。当年张温身为自己的上司,二人可是闹得很不愉快呢。想到这儿,董卓当即一声令下,不由分说就给张温安上了与袁术相互勾结的罪名。就这样,这位原本位高权重的大臣,硬是被董卓差人在大街上拷打,直至丧命。

所有士族官员无疑因张温之死再度胆寒。张温的死与之前袁家的情况不同,此前董卓将袁绍家族满门屠戮,尚可归因于袁绍、袁术反董,以造反为由杀袁家,从法理层面来讲,确实能说得通,而张温之死却并非如此情形。

然而张温的情形可就大不相同啦!仅仅因为董卓心中起了怀疑,居然就能径直判定一位“三公级”官员的生死。并且全然不经任何审判流程,就直接在大街上将其拷打致死。如此一来,要是换做其他官员的话,难道董卓随随便便说上一句话,就能立马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了吗?

别以为董卓仅仅是个权臣就怎样,哪怕他真成了皇帝呢,就他这般残暴不仁的做派,那也必然会遭到众人的奋起推翻。不管其地位如何,这般残酷暴虐的行径,是绝不可能被容忍的,被大家合力推翻那是迟早的事儿。

据史书诸多记载,在张温被害之前,不少士族大臣便已暗中着手筹备“倒董”事宜了。而张温的离世,竟使得士族官员集团难得地凝聚到了一起。于是乎,此后便有越来越多的人陆续加入到这一行动之中。

在这之后,便步入到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被称作“伍孚刺董”。

简而言之,在当时那个情形下,怀有刺杀董卓想法的人可不止一位。毕竟众人逐渐察觉到,董卓的权力根基实则并不稳固。一旦董卓本人遭遇不测被杀害,那么整个董卓集团便会即刻土崩瓦解、分崩离析。

因此,在应对董卓一事上,采取刺杀的方式相较于起兵去讨伐他,或者通过政变来将其诛杀等这类手段而言,是更为简便且行之有效的。

就这样,一个以何颙、郑泰、种辑、荀攸等几人作为核心成员的刺杀小团体,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别样“登场秀”。

在这一组合当中,后世之人相对较为熟知的,或许唯有荀攸了。要知道,此荀攸便是后来在曹老板手下效力的那位。至于组合里的另外几个人嘛,大家恐怕都未曾听闻过,并且他们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确实也未取得什么太显著的功绩。

然而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他们无一例外都拥有着同一个身份,即董卓手底下的“官员”。

并非属于东汉朝廷所任命的官员,乃是在董卓帐下效命的官员。

在东汉的管理制度当中,有着这样的规定:但凡三公级及以上的官员,均具备开府的权力。所谓开府,就是能够自行招揽一帮人,来协助自己处理各项事务。董卓在其权势达到巅峰之时,所担任的职位乃是太师,这一地位是高于三公的,所以他自然也拥有开府这般权力。

这几个人,基本上都隶属于董卓太师府,或者处在董卓行政权力的管辖范围之内,担任着相应的负责官员之职。平日里,他们直接对接工作、汇报情况的上司,正是董卓其人。

以下几人实则为典型的“党锢解禁士族”。他们本人也好,其家人、朋友也罢,都曾有过党锢事件的经历。待董卓掌控大权后,便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还对他们加以征召,使其得以入朝为官。

因此在最初阶段,他们实际上是对董卓持认可态度的。

然而,在之后的日子里,董卓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倒行逆施之举。其残暴行径不断显现,他们目睹这一切后,对董卓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由最初的无感逐步发展到讨厌,最后甚至演变成了深深的憎恨。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这几个人便凑到了一块儿,决意要寻觅合适的时机去刺杀董卓。

最终,他们成功找到了那个直接负责刺杀行动的人,此人名叫伍孚。

伍孚出身平平,最初是凭借何进的征召,这才踏上了入仕为官之路。在那之后,何进对他颇为器重,不断予以提拔,使得他一步步升任为越骑校尉。

董卓入京之时,何进已然离世。董卓入京打的是替何进报仇的旗号,从名义上来说似乎师出有名。在此情形之下,伍孚便暂且向董卓表示臣服,毕竟当时的局势让他做出了这样暂时依从董卓的选择。

然而,待到这个阶段,目睹董卓那残暴的所作所为后,伍孚觉得为了正义,应当果断将董卓铲除。于是,就这样,这个旨在刺杀董卓的小组最终正式组建完成了。

前面那几位官员皆是董卓身旁之人,对董卓的习惯与规律了如指掌。最终,他们寻得一个恰当的时机,安排伍孚前去向董卓汇报工作。而彼时前去汇报的伍孚,在身上暗藏了一把佩刀。

当汇报工作完毕,董卓依惯例送伍孚出门之际。就在董卓与伍孚距离最近的刹那,伍孚猛地抽出佩刀,毫不犹豫地朝着董卓狠狠刺了过去!

令人惋惜的是,伍孚这奋力一刺,竟让董卓给避开了。还有些史书提及,彼时董卓身上似乎是穿了诸如软甲之类的防护衣物,正因如此,伍孚这一刺并未伤到董卓分毫。

在那关键的一刺未能成功之后,伍孚便彻底失去了所有机会。紧接着,四周的侍卫迅速赶来,当场就把伍孚给擒住了。到最后,董卓下达命令,毫不留情地将伍孚的全家都给灭族处理了。

如此一来,伍孚对董卓的刺杀行动最终宣告失败。在伍孚行刺失败后,一同参与这件事的荀攸等人也相继暴露了身份。结果是,一部分人被抓捕入狱,还有一部分人则较为幸运,得以成功逃脱。

然而,伍孚虽死,却并未使众人打消行刺的想法。恰恰相反,他的英勇就义,反倒让众人察觉到诸多可利用的漏洞。而这些所发现的情况,无疑为后续吕布展开对董卓的刺杀行动,起到了铺垫作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那之后,历史的进程便步入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吕布刺董这一事件所发生的阶段。自此,相关的历史发展便围绕着这一标志性的事件开启了新的走向,诸多后续事宜也都与此次事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吕布与董卓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不过呢,正史和演义之间存在着差别,对于这二者的区分,大伙或许并不那么容易做到。那历史上吕布和董卓真正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实际情况是如下这般的。

在吕布投靠董卓以后,鉴于其武力极为过人,有着非凡的武勇,故而董卓将吕布视作了自己的侍卫统领,让其负责统领侍卫相关事宜,吕布凭借自身出众的武力在董卓阵营中担起了这一重要职责。

然而,由于吕布投身到董卓帐下的时间相对较迟,所以在董卓手下的其他将领当中,与吕布之间的关系大多较为平常。就拿董卓的部将胡轸来说吧,他和吕布的关系那可真是特别糟糕。

吕布成为董卓的侍卫统领后,日子依旧不顺心。史书中有载,董卓屡屡在酒后对吕布破口大骂,甚至还把手中的小戟朝吕布投掷过去,险些要了他的性命。除此之外,吕布也确实与董卓的婢女存在不正当关系。

《三国演义》里的诸多剧情,和一些实际经历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呢。罗贯中创作这部小说时,可并非完全是凭空编造,其中大部分内容实际上是与史实相符的哦。

不过话说回来,从正史上看,貂蝉此人确实是不存在的。在史书当中压根就没有相关记载,既没有说和吕布有私通情况的那个婢女名叫貂蝉,也未曾提及这个婢女是由王允送过去的。

吕布显然过着很不痛快的生活。他可是拥有超高武力值的猛将,然而天天都得遭受自己上司的痛骂,甚至时不时还面临着生命危险呢。在这样的日子里,吕布心里对董卓产生不满情绪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了。

恰是由于察觉到了这一情况,随后,像王允这般为首的一部分大臣,便着手去和吕布进行接触了。

不过需要我们留意的是,在当时王允那一方,与王允一同谋划刺杀董卓的人员数量其实不少。仅仅是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就包含了士孙瑞、黄琬、杨瓒等好些人呢。

先前已有一些人对董卓展开过刺杀行动,不过此次这几个人,和之前那些人全然不同。他们可个个都是士族当中的重量级人物呢,每一位可都是达到了三公九卿这般级别的官员呐。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存在,那便是此前荀攸等人去行刺董卓一事,实际上背后是王允等人在暗中指使的。只是很不幸,行刺行动失败了,而王允这一伙人,竟然就把荀攸等几个人推了出来,让他们充当了此次事件的挡箭牌。

不管怎样去说吧,到最后,王允等人经过一番严密的筹划,还是和吕布这边取得了联系。至于王允他们究竟是用何种方式说服了吕布,在史书中压根就没有相关记载。而《三国演义》里涉及到的这部分剧情呢,差不多都是罗贯中自行编撰出来的。

然而到了最后,吕布终究还是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不仅如此,在董卓的麾下,除了吕布之外,还有一个部下叫李肃。而这个李肃也被王允等人成功说服了,进而参与到了这场针对董卓的刺杀行动里面来。

这里得着重说一说李肃。在《三国演义》里,李肃可是相当重要的一个人物呢。他先是牵着赤兔马去劝服吕布,使其归降了董卓。而后呢,在凤仪亭事件以及刺董事件中,李肃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戏份颇多。

在正史上,有关他的记载寥寥无几。诸多与他相关的情节,除了参与刺杀董卓这事儿外,其余大多是罗贯中虚构的。我们仅晓得,李肃和吕布是同乡,二人关系颇为不错。并且在实施刺杀董卓行动的当日,李肃恰好就在董卓身旁担任侍卫一职。

就这样,在所有关键人物皆已被处理妥当之后,一个精心谋划、环环相扣的刺杀计划随之渐渐有了完整的模样。至此,历史上那备受瞩目的吕布刺董事件,便正式拉开了帷幕。

公元192年4月18日这一天,董卓打算入宫去面见小皇帝。待他进入皇宫以后,就会发现这里的空间显得较为狭小。并且,原本在皇宫周围负责护卫的那些人,早已经被王允等一伙人成功策反了,此时负责护卫的都换成了李肃等人啦。

就在董卓刚踏入皇宫,抵达宫内北掖门的那一刻,李肃率先领着人猛地发作起来,朝着董卓展开攻击。然而,由于董卓身上是穿着护甲的,这次袭击最终并未取得成功。

可就在董卓才庆幸自己侥幸逃过一劫之时,一直待在他身旁的吕布居然突然叛变,掉转矛头,直接带领一帮人就在当场把董卓给斩杀了。

如此一来,那在乱世中称雄一时的董卓,最终还是命丧在了吕布之手。这位曾经权势滔天、威震一方的董卓,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落得这般下场,就这样,在吕布的行动之下,董卓彻底走完了他那充满争议的一生。

0 阅读:5
铲史大官

铲史大官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