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补录时间只是开始:建设工程企业项目入库难题亟待系统性解决

置牛 2025-02-07 10:23:16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建办市函〔2025〕14号),明确将工程项目信息补录时间延长至2025年6月30日,并优化了管理流程。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住建部对市场主体实际诉求的关切,为行业争取了宝贵的缓冲期。

然而,作为长期扎根建筑行业的专业咨询机构,北京知讯教育咨询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培训中学员反馈、线上线下调研及企业实地走访深度交流发现,仅靠延长补录时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面临的项目入库难题。若不能直面实际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许多企业仍将陷入“有项目却录不进去”的困境。

企业项目补录的“拦路虎”: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1. 历史资料缺失与多方协调困境

许多需要补录的工程项目年代久远,因企业内部档案管理疏漏、人员变动或搬迁等原因,施工许可证、竣工验收报告等关键文件已部分遗失。同时,作为单一责任主体,企业需协调项目全链条参与方(如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配合提供资料,但部分单位或因注销合并无法联系,或因权责不清配合度低,导致资料整合难度陡增。这一问题在勘察设计类企业中尤为突出--缺少任一环节的证明文件,都将直接影响业绩入库的完整性,甚至导致补录流程中断。

2. 非房建项目系统适配性不足

当前,全国业绩补录系统主要基于房建市政类项目特性设计,但与非房建市政类项目(如电力、矿山、化工等)的行业特性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

字段与行业需求不匹配:系统预设字段无法覆盖非房建项目核心信息(如矿山工程需“安全验收报告”、电力工程需“行业许可证编号”),导致关键数据无处填报;

材料清单与行业规范脱钩:部分非房建项目无法提供系统要求的证明文件(如房建类“施工许可证”),但行业专属材料(如公路工程交工验收证书)未被纳入认可范围;

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缺失:非房建项目审批涉及交通、能源等多部门,因系统未打通、标准不统一,企业需重复录入相同信息,数据归集效率低下。

3. 特殊项目补录规则缺位

当前,部分特殊类型项目的补录规则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导致企业面临“无门可入、无规可依”的困境,具体表现为:

专项分包业绩补录被动化:专业分包类项目(如幕墙、消防等)需以总包项目补录为前提,若总包企业未及时完成业绩录入,分包企业即使资料齐全也无法独立补录;

勘察类跨部委审批项目补录无门:公路、水利等三部委审批的勘察类项目,因行业系统与住建平台未打通,企业陷入“双系统排斥”僵局。

4. 系统操作与审核标准不一

当前,业绩补录按项目所在地政策执行,但各地在审核标准、系统操作及材料要求上存在显著差异,企业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研究不同地区的具体要求,具体表现为:

审核标准差异大:部分地区要求提供完整纸质档案,另一些地区则接受电子扫描件;

系统操作复杂化:各地补录系统界面设计、字段设置及操作流程差异较大,企业需反复学习适应;

跨区域协调成本高:企业在多地有项目时,需分别对接不同地区的住建部门,沟通成本与时间成本陡增。

5. 审核反馈机制不完善

当前,业绩补录审核过程中存在反馈不及时、要求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企业反复提交材料,补录效率大幅降低,具体表现为:

审核周期不可控:部分地区因主管部门对系统操作不熟悉,审核周期远超承诺时限,企业长时间处于等待状态;

反馈内容不清晰:审核部门退回材料时,仅标注“资料不全”等笼统意见,未明确具体缺失项或修改要求或材料缺失不能一次性告知清楚,导致反复录入。

延长补录时间只是第一步,系统性解决方案亟待出台

住建部此次延长补录时间并优化管理流程,体现了对企业和行业现实困难的关注。然而,仅靠延长时间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真正帮助企业完成项目补录,还需要主管部门在政策执行中拿出更多务实举措:

1. 针对资料缺失问题,推出“平替”方案

对于因历史原因导致资料缺失的项目,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推出替代性解决方案。例如:允许企业提供其他证明材料(如项目合同、付款凭证、现场照片等)作为补充;对于无法提供完整资料的项目,允许企业提交情况说明,并由主管部门核实后酌情处理。

2. 建立非房建市政项目补录通道

针对电力、矿山等非房建项目,开发独立补录模块,允许企业自定义关键字段并上传行业专属证明文件(如电力业务许可证、矿山安全评价报告);对无法提供标准材料的项目,引入主管部门人工核验机制,以“实质合规”替代“形式合规”。

3. 出台详细操作手册并强化培训

各地主管部门需迅速制定并更新业绩补录操作手册,明确材料清单、流程步骤及注意事项。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定期举办培训,确保企业快速掌握系统操作与补录技巧,降低操作难度,加速业绩入库进程。

4. 推行“一次性告知”与“限时办结”制度

推行“一次性告知”,审核部门首次退回材料时,需明确标注缺失项、修改标准及示例模板,避免企业反复提交;将审核时长纳入地方住建部门绩效考核。

5. 加快系统对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各级住建部门应加快推进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施工图审查系统等的对接,打破信息孤岛,减少企业重复录入。

6. 明确跨部门项目录入规范

联合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出台《跨领域工程项目数据互通指引》,明确公路、通信等项目的平台归属与材料清单;部级之间定期协调系统对接。

7. 建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政策

主管部门应建立企业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在信息补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确保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企业如何应对:抓住政策窗口期,主动解决问题

1. 梳理项目清单,明确补录优先级

企业应对所有需要补录的项目进行梳理,明确哪些项目资料齐全、哪些项目存在资料缺失,并根据优先级制定补录计划。

对于已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补录的项目,要积极主动进行项目提级工作。

加强新增工程项目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确保企业业绩能够及时、准确录入。

2. 加强与主管部门沟通,争取支持

企业在补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应主动与地方住建部门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项目提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设立专项小组,负责跟踪项目提级进度,确保项目信息完善、准确。

3. 借助专业机构力量,提高补录效率

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业绩补录管理策略。

对于资源有限或补录难度较大的企业,可以借助专业咨询机构的力量,高效完成信息补录工作。

提前做好资质筹划布局,明确企业未来资质发展方向。

结语:政策落地需要企业与主管部门共同努力

补录不仅是数据入库,更是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石。唯有政企协同、系统破局,方能将政策善意转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动能。

作为行业咨询机构,知讯集团将持续关注政策动态,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政策解读和咨询服务。我们呼吁各地主管部门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推出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顺利完成项目补录,共同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0 阅读:4
置牛

置牛

一站式智能化企业服务综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