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轮作要点,黄泛区土壤改良,深耕掩埋深度选择,鲁西农场五年日志

轻烟飞了 2025-02-18 13:08:47

小麦玉米轮作要点,黄泛区土壤改良,深耕掩埋深度选择,鲁西农场五年日志

在咱们鲁西这片广袤的农田里,每年都有无数的故事发生。就拿小麦和玉米轮作这件事儿来说,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

记得刚到鲁西农场那年,我亲眼瞧见不少田地的庄稼长得那叫一个惨淡。小麦收完后种玉米,本想着轮作能改善土壤,结果却不尽人意。有的玉米苗长得稀稀拉拉,叶子发黄,看着就没有什么精神。这可把农场主们急坏了,天天在地里转圈,琢磨着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其实啊,小麦和玉米轮作可是有大讲究的。先说说这小麦,它可是咱农民的宝贝,到了收获季节,金黄的麦浪看着就喜人。但你知道不,小麦在生长的时候特别怕涝,就像很多华北地区的小麦,一旦地下水位高,根就容易缺氧,整株庄稼就会变得瘦弱无力,产量自然就上不去。而且,小麦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氮肥,要是施肥不及时或者不平衡,植株就会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影响收成。

再说这玉米,它耐旱怕涝,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长得茁壮。不过呢,要是播种过深或者过密,玉米苗就容易生长不良,出现苗弱苗的情况。

在黄泛区啊,土壤改良更是一大难题。这儿的土壤因为多年的洪水和过度开垦,肥力下降,结构也被破坏。我就听说过有个农场主,种了好几年,产量一直上不去。他看着那些杂草丛生的地块,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为了改良土壤,有人试过加农家肥,有人试过种豆科植物。但是,不同地区的效果可不一样。比如说,在华北的一些平原地区,种苜蓿改良土壤效果不错,苜蓿根系发达,能很好地保持土壤结构;而在南方的一些丘陵地区,种白三叶草和紫云英效果更好,它们适应性强,能快速提高土壤肥力。可在鲁西这样的黄泛区,哪种方法才最适合呢?这可让不少种植户摸不着头脑。

还有关于深耕掩埋深度的选择,这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一般来说,深耕能松土透气,增加土壤肥力。但不同地区的土壤状况不一样,深度也就得具体分析。有的种植户在播种小麦前,深耕几十厘米,把地整理得平平展展,可最后小麦长得却不怎么样。原来啊,他挖得太深,破坏了土壤的原有结构,让水分和养分流失了。

在我朋友小李的农场里,他前几年也试过各种方法,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小李说,小麦和玉米轮作的时候,要先了解当地的气候、土壤等因素。比如,他农场所在的地块儿,秋播小麦前,会先深松浅翻,大概是 20 厘米左右,这样既让土壤透气,又不至于破坏原来的肥力。

对于玉米的种植,小李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发现,玉米苗期的时候,适当控水能促使其根系下扎。有一回,他因为怕地里太干,给玉米浇得水太多了,结果苗不仅没长好,还出现了不少烂根死的。从那以后,他就格外注意浇水的问题,按照玉米的生长阶段来控制水量。

在土壤改良上,小李尝试用过深松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的方法。他先用机械把地深松到 30 厘米左右,然后在每亩地施上几吨有机肥。但是,他发现这个深度在鲁西有些地方效果不太理想。后来又听说,在黄泛区的一些地方,适当地再深一点会更好,于是在 2022 年的时候,他又在部分地块试了深松深耕到 40 厘米,没想到长势还不错。

这五年下来,小李的农场从原来的低产到后来的丰收,靠的不仅仅是这些方法,还有坚持。他时常跟我说:“种地就像养孩子,得耐心,得细心。”

其实啊,在鲁西农场,除了小麦和玉米轮作,还有一些冷门作物也能发挥大作用。像荞麦,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还能固氮肥土。还有黑麦草,在休耕的时候种上,既能保持水土,又能给土壤增加养分。还有籽粒苋,既能做饲料,又能改良土壤,一亩地产个千把斤不是问题。不过,种这些冷门作物,得注意管理方法。就拿黑麦草来说,它的播种密度要合适,太密了会影响生长,太稀了又不划算。还有就是收获时间也要把握好,过早收获,产量不高,过晚收获,草就老得不能用了。

在这五年里,农场主们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有的农场主在小麦玉米轮作中,发现了一些病虫害防治的新问题。小麦生长末期的病虫害要是没防治好,很容易在留茬的植株上滋生,直接影响下一季玉米的生长。

咱们回顾这五年的点点滴滴,从种植技术的摸索,到土壤改良的尝试,都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还有很多问题等着咱去解决。比如,不同的深耕掩埋深度和种植模式,在长期来看,到底哪种对土壤的持续改良效果最好?在不同的年份气候条件下,又会怎样调整种植策略?这都需要咱们在未来的实践中,慢慢去摸索、去总结。大家对于鲁西农场的这种情况,有什么看法或者好建议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