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环球时报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发起的援乌“意愿联盟”峰会在巴黎举行,此次峰会吸引了众多国家参与,共同探讨对乌援助及相关安全问题。而在此期间,法国外长的一系列表态,以及中方的回应,引发了广泛关注。
马克龙(资料图)
俄乌冲突持续至今,给俄乌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对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龙发起此次峰会,旨在凝聚各方力量,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同时研究欧洲军队可为乌克兰提供的安全保障,试图推动乌克兰局势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
据英国《卫报》和路透社等媒体报道,与会国家“一致”同意,现阶段不应取消对俄罗斯的制裁。但这一“一致”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矛盾。欧洲国家坚持制裁,可制裁带来的负面效应已逐渐显现。德国经济在2023年陷入技术性衰退,法国农民因不满相关政策开着拖拉机上街抗议,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也曾公开抱怨制裁让欧洲人比俄罗斯人更痛苦。而马克龙也承认欧盟扣押俄罗斯资产“缺乏法律依据”,这无疑表明制裁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着合法性危机,且制裁不仅未能让俄罗斯屈服,反而使欧洲自身陷入了经济与政治的困境。
在此次峰会中,对于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一事,各国远未达成一致。英国首相斯塔默虽声称要借此让俄罗斯更认真地坐到谈判桌前,但现实却是,欧洲在派兵问题上困难重重。马克龙坦言,一些国家“没有能力”派兵,另一些国家则因“政治背景”拒绝出兵。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更是直言“应该邀请美国参加此类会议”,这暴露出欧洲在军事行动上对美国的依赖,没有美国的军事支持,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将畏首畏尾。
马克龙(资料图)
法国外长巴罗在峰会期间也有重要动作。应中方邀请,巴罗于3月27日至28日访华。此访是巴罗就任外长后的首次中国之行。27日上午,巴罗前往北京语言大学,向师生发表演讲。他强调,当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法中合作,携手应对挑战。巴罗从两国交往的历史说起,着重指出两国关系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并表示2025年两国合作有三大优先事项,即推动解决国际危机、开展人文交流以及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在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举行会谈时,巴罗表示法国主张就贸易问题,特别是欧中之间的贸易问题进行对话。王毅则指出,中法两国今年将举行3场高层对话,涵盖战略、经济财金、人文等多个领域,同时要充分用好两国外交部间磋商机制,增进理解、凝聚共识。
当地时间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应邀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期间,接受了“今日俄罗斯”国际媒体集团专访。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王毅表示,在那场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中,中国和俄罗斯分别是亚洲和欧洲的主要战场,两国人民是抗击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中坚力量。双方在二战中结下的深厚友谊,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二战伟大胜利的基础上,中俄同其他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员一道,共商建立联合国,共同制定联合国宪章等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奠定了现代国际秩序基石,确立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马克龙(资料图)
王毅强调,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坚定站在国际正义一边,同世界各国热爱和平的人民一道,捍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历史,反对任何否认、歪曲、篡改二战历史的图谋和行径。同时,要携手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以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为契机,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各国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此外,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加强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的密切协作,唱响全球南方团结自强的时代强音,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马克龙发起的援乌峰会以及法国外长的一系列动作,反映出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纠结与困境。而中国始终秉持着客观公正的立场,坚定地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未来,随着各方博弈的持续,国际社会期待各国能够通过对话与合作,推动乌克兰问题的妥善解决,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