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知名外交期刊《外交政策》经过评估后发现,中国把印度“困在”了两国有争议的边界上。因为中国凭借强大基建能力实施的新布局,使得中印边境态势出现了转折,印度被迫转入防守,而且越来越力不从心。
文章说,大约5万名印度军队要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荒凉地带,度过第三个冬天了。与此同时,中国边境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增无减”,形势“稳定但不可预测”。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对《外交政策》表示,印度和中国在军事、技术、经济和外交方面不断扩大的实力差距,让印度在边境问题上没有什么选择。这也影响到了印度的外交活动,比如在美日印澳四方联合的立场,以及对巴基斯坦的态度。
(印度在边境驻扎重兵抽身不得)
早在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平叛和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清楚地知道,能不能有效维护西藏的领土和主权,基础设施最为重要。否则,新中国也不会在建国第二年,在国民经济百废待兴、朝鲜战场炮火连天的情况下,拿出宝贵的资源,去修建川藏公路。宁可付出不小的代价,也一定要打通内地和西藏的交通线。川藏公路建成以后,新中国也从来没有放松过进藏通道的建设,先后建成了十条进藏公路和青藏铁路。
但是,以上世纪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能力,也只能把内地和西藏的几个重点城市连接起来,青藏铁路也只能修到格尔木。至于边防公路,那条件就更艰苦了。很多地方压根就没有路,边防战士只能靠两条腿巡逻。虽然我们痛击了印度军队,但是也达到了我们的后勤能力极限。印度方面对这个问题是很清楚的,知道解放军战斗力比他高一个数量级。但是,在很多位置,解放军上不来、赶不到。所以,印度方面才敢不断蚕食我们的领土。
(莫迪视察边境印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青藏铁路等世纪工程的建设,我们的高原施工能力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在讨论技术发展的时候,有个概念叫“使能技术”。掌握了一种使能技术之后,就可以推动一大类行业或者领域上台阶。高原机械化施工技术就是如此。
按照美媒的说法,解放军大幅缩短了对印度发动军事行动所需的时间。新的军事驻地、道路和桥梁有助于速部署,这意味着中国决策者没有考虑撤军。文章还指出,20世纪60年代,解放军需要一个完整的夏季来筹备物资和弹药、机动部队,第二年夏天才能发起军事行动。现在,同样的军事行动只需要几个星期。于是,印度只好把一些准备对付巴基斯坦的部队,转移到对付中国这边。
(印度也试图修建边境道路但进展缓慢)
既然解放军如今上得去、待得住,那么印度军方自然就要掂量一下。在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前,印度军方可能还有少数人对自己的战斗力存有幻想,但是一场搏斗过后,全世界都看见了解放军和印度军队的战斗力有多么大的差异。随着我军边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印度方面也终于明白,他们派个小分队就能深入中国境内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其实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印度方面的处境都是很恶劣的。在西线,印度方面要忍受着高寒山区的恶劣环境,同时面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个强大对手。在东线,从印度本土只有一条铁路和一条公路通向藏南方向,而且运输能力很差,根本支撑不住一场略有规模的局部战争。
印度为此采取的应对,就是在前线驻扎大量部队。印度在西线驻扎了两个集团军,在这里两个集团军的后方,还有大量兵力,总计大约20万。
印度的国防预算虽然不少,但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都不到。解放军用少量兵力,就牵制了印度数十万大军。这些人不但消耗了大量的军费开支,而且失去了战略机动能力,完全成了冗兵。因为他们的消耗,印度海军一直拿不到足够的资源,这样就更没有办法,对抗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行动了。
(解放军已经取得对印优势)
印度战略分析界对这个局面,也是非常恼火的。但是印度的麻烦还在后面。随着东线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解放军的态势持续改善。而印度在东线的情况远不如西线。因为缺乏中心城市和经济基础,印度在东北各邦没有办法维持重兵,基本上是靠准军事部队支撑局面。一旦中国下决心彻底收复藏南,印度方面恐怕只能面对失败了。
上面说的仅仅是军事。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印度基本上已经认输了。2022年印度与中国的双边贸易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中国的贸易顺差也创下了历史新高。
因此从大的趋势来说,随着中国边境基础设施的改善,和解放军部署的优化,印度针对中印边境的蚕食政策,就要走到头了。
美国可以对阿三提供羽绒服啊?别冷坏阿三了。
拖住阿三🐘,多冻它饿它几十年,帮它好好地减少些人口[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美国不派b21最强轰炸机来捧一下场吗?
[点赞][点赞][点赞]加油我的国[点赞][点赞][点赞]
拖死阿三[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