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压缩饼干,一种小巧便携的应急食品,深受许多户外探险者的喜爱。
而在部队里,这块小小的饼干能量也是不容小觑,甚至有了“吃一块能顶一天”的说法。
它究竟是如何研制出来的?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扛饿效果?
压缩饼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
当时,一艘进口香料的英国商船“决心号”在返回伦敦的航程中,在比斯开湾附近遭遇暴风雨,船体严重受损,不得不搁浅在一个小岛上进行维修。
数十名水手和船员困在荒岛上,船上仅剩的食物很快吃光,于是大副詹姆斯·怀尔德灵机一动,决定利用储备的面粉和白糖制作一种简易烤饼。
他取来面粉、糖、盐、水,和成面团,然后利用岛上捡拾的树枝在沙滩上搭起了简易烤炉,用树枝烧起火来,将扁平的面饼置于火上烘烤。
这样便制成了一种类似海米饼的烤制食品,它没有经过发酵,口感较硬,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是难得的热量来源。
水手们于是尝试着大量制作这种“树枝饼”,以度过难关,詹姆斯·怀尔德本人也曾在日志中记录下这一奇思妙想。
这种将面粉水混合后直接烤制的“树枝饼”,后来被英语世界称为“biscuit”,也就是最早的压缩饼干雏形。
值得一提的是,詹姆斯·怀尔德后来还因出色完成这次维修任务,而被“决心号”的母公司授予了奖章。
这种烤饼后来被英国皇家海军采纳,成为舰队的标准口粮之一。
因为其制作简便,长时间储存,非常符合远洋航行的需要,到18世纪,英国陆军也开始在长途行军中使用这种烤饼。
与面包不同,压缩饼干不需要发酵,能够直接食用,大大节约了时间。
到了19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全机械化的面粉厂、糖精炼厂开始出现。
人们可以精确掌控面粉的质量,加入标准化的奶油、白糖成分,试图进一步改良这种军用烤饼。
几十年后的一战期间,美国大规模生产的军用口粮压缩饼干即是这种材料组成的干饼,一战结束后,食品加工技术开始快速发展。
1920年代,一些食品公司尝试使用铸模机械,通过高温高压将面糊压制成型,大规模生产饼干,这种机械压制确保了成品的均匀稠密。
1930年代,美国的一家食品企业首次研发出将面粉通过机械高压成型,制成小巧便携的“压缩饼干”,专门用于军队口粮和探险者的野外食品,这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压缩饼干诞生。
二战期间,各国开始大力发展这种小巧且富含营养的压缩饼干,成为军队口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取代了过去的硬面包,提供更均衡的营养成分,也更容易大规模生产。
直到今天,这种结合机械加工技术与食品科学的压缩饼干,已经成为全世界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户外领域的一种食品形式,其便携性和营养价值深受用户欢迎。
我国的压缩饼干技术最初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抗美援越战争时期。
当时我国决定大力支持北越的战斗,向越南军队提供大量后勤物资支持,但是受气候影响,运输食品一直是个难题,普通口粮很容易变质、很难长时间保存。
为了保证食品质量,我国组建了一个由20多个单位组成的攻关小组,目的是研发一种适合热带环境的长效保存军用口粮。
攻关小组经过反复试验比较,决定仿制国外的压缩饼干技术。
因为压缩饼干小巧轻便,又能提供充足营养,非常符合战场口粮的需要,一小块压缩饼干就能提供充足热量,相当于几碗白饭。
但我国当时并没有成熟的压缩饼干生产线,很多工艺参数都需要自行探索。
攻关小组历时3年终于攻克全部工艺难关,试制出多种样本,经过野外试食评估,确定了一个标准配方,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独立的压缩饼干加工技术。
随后我国建立起专用的压缩饼干生产线,可以每天输出上万盒成品,它们被运往越南,成为支援前线作战的重要口粮来源之一。
这种压缩饼干营养丰富,口感也较好,深受越军官兵欢迎,它也因此扮演了重要角色,保证了我北越部队快速高效的作战部署。
随后几十年中,我国持续完善压缩饼干的配方和生产工艺,到21世纪之初已经建立起数十条先进的压缩饼干生产线,实现全部国产化。
现在我国压缩饼干的品种超过100种,类型齐全、口感优良,不仅作为军用口粮大量应用,也面向普通消费者出售。
如今,我国生产的压缩饼干已经发展出了独特风格,相比西方的硬质压缩饼干,我国产品更加柔软,加入各类果香调料,口感更佳。
比如椰子味压缩饼干就是很有特色的产品,富含热带滋味,此外还研发了多种功能性压缩饼干,添加特定维生素、矿物质等,针对不同人群营养需求,这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先进的。
压缩饼干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混合、成型、烘烤、包装四大步骤,我以民用压缩饼干的生产为例,详细讲解其中工艺流程。
第一步是混合。
这一步需要准备面粉、糖、盐、奶粉、植物油等多种食材原料,工人们使用精密电子秤重设备,称量不同原料的用量,然后倒入大型混合机中,开启搅拌。
混合机能够做到均匀快速混合,保证每份原料的比例精确控制,混合好的面糊流入临时存储槽中,待使用。
第二步是成型。
我们采用机械压制的成型方式,面糊被导入到模具中,然后通过机械压板施加数万牛的压力,迫使面糊迅速成型。
一般来说,成型温度需要控制在华氏280-300度,高温有利于水分快速流失,面糊形成坚硬质地。
成型好的“饼干坯”会自动流出,进入传送带。
第三步是烘烤。
饼干坯在钢丝烤网传送带上缓慢前行,通过高温烤箱,这里的温度超过350华氏度,烘烤时间约为15-20分钟。
在热风烘烤下,坯块中的水分进一步蒸发,完全成型。
当它们流出烤箱,颜色变成金黄时,就完成了烘烤。
第四步是包装。
烘烤好的硬质饼干块会自动进入切割机,切成规格饼干。
然后传送进入真空包装区,与氮气一起密封入防潮铝箔袋中,这样就可以保存1-2年时间。
最后包好的成品压缩饼干会进入仓储,待运输或销售。
随着科技进步,许多食品企业已经建立全自动化压缩饼干生产线,从原料储存、称重、混合,到模具成型、烘烤、包装、入库,实现无人值守操作。
这样不仅效率更高,也确保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所以我们看到,尽管一小块压缩饼干制作简单,但它的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已经达到很高的自动化水平。
标准化、精确化的流水线生产,保证了压缩饼干的安全美味与长时间保存,这种小小食品背后,隐藏了食品工业的伟大进步。
那么它的营养成分如何呢?其实压缩饼干之所以深受军队和探险队欢迎,其营养成分的科学配比是一个重要原因。
拿我国研发的13式压缩饼干为例,其蕴含的三大营养成分达到黄金比例:脂肪21%、碳水化合物50%、蛋白质15%。
加起来占比高达86%,几乎涵盖了人体所需的全部主营养来源,这种比例在野外口粮中尤其珍贵。
脂肪是最有能量的营养来源,长时间行军和探险需要依靠脂肪提供持久动力,而碳水化合物也是快速燃料,能应对中短时间的体能消耗。
最后少量的蛋白质,保证肌肉和身体恢复需要的营养。
三者的配比恰到好处,用科学的方法最大化地提高单位体积的营养效益。
此外,为强化压缩饼干的营养功能,还会针对添加干燥果肉、坚果、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
例如钙质对行军野外非常重要,压缩饼干中会添加适量磷酸钙等以补充钙质,钾、镁、铁等矿物质也会适当补充。
另外还会加入B族维生素等重要辅助营养成分,这样全面丰富的营养构成,使之成为野外口粮的上佳选择。
当然,正如压缩饼干的英文“Concentrated”所指,这种高度压缩食品所蕴含的热量和糖分也较高。
比如13式压缩饼干每100克的热量高达420千卡路里。
因此我们也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它并不适合作为常规主食,会增加心血管和糖尿病风险;其次不能长期过量食用,这会产生脂肪堆积,损害身体机能。
再者口感较硬,不利于消化,所以一般仅建议将其作为野外短时间口粮,或者偶尔来几块作为美味零食,而避免当做完整膳食长期食用。
如果我们注意这几点,就可以充分享用到压缩饼干提供的营养和口感上的便利。
让这种小小的食品,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