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县:中国曾经没有树的县,数千年种不活一棵树,什么原因?

哂笑年少 2023-12-07 13:32:17

提起西藏,大家都会想到高山峡谷、草原牦牛,但是这里也有广袤的冻土荒漠——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那曲县。

作为我国面积较大的县级行政区之一,那曲县也曾因“没有一棵树”而闻名于天下。

那么,这个神秘的土地为何数千年来都无法栽活一棵树呢?又是什么原因让如今的那曲县终于也长出了属于自己的“绿色之芽”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那曲这个名称看起来十分神秘,其实它来源于藏语“黑水”的意思。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个地方有多条河流交汇,水质十分浑浊,藏民便以“黑水之地”来称呼它,后来这一称呼逐渐演变为“那曲”,成为了这个地方的正式地名。

但是这个说法也存在另一个版本,那就是“那曲”在藏语中的本义是“北方”,只是后人把它误传为“黑水”而已。

不过无论如何,这个地名本身就酝酿着一丝神秘色彩。

那曲县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最北部,仰卧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这里地形复杂,有着连绵的高山、广袤的草原,以及深不可测的峡谷。

在那曲县的山谷间有数条大河奔腾而过,滋养了这片神秘而肥沃的土地。

这些河流不仅汇聚成波澜壮阔的“黑水”,还汇集成我国著名的三条大河的源头——怒涛汹涌的金沙江(即怒江),婀娜多姿的澜沧江,以及气势恢宏的母亲河长江,都发源于此。

那曲县的面积高达1.6万平方公里,然而在这广袤的土地上,那时却只有5万人口长期居住。

那曲县境内山川秀美,地形复杂多变,海拔跨度大,气候类型复杂,这为各类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创造了天然的庇护所。

在那曲,我们可以看到金丝猴、白唇鹿、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它们在高山间嬉戏,在丛林中穿梭。

那里还有众多名贵中药材,珍稀食用菌以及丰富多样的野生植被,这些生物构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维系着那曲脆弱的生态平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地方,却因为没有树木存在而被称为“不毛之地”。

那曲县的土地上生长着翠绿的草甸,钻石般闪亮的积雪,湛蓝的片片幽湖,还有奇形怪状的红色岩石,唯独没有一抹郁郁葱葱的绿色。

根据调查,在那曲县近1.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竟然没有发现一棵树的存在!这在当今世界实属罕见。

即使是西藏自治区内的其他地区,也或多或少有些树木分布,唯独那曲石破天惊,这样的异常现象让那曲人感到匪夷所思。

在那曲县,人们视山川草木为神灵,对大自然极为崇敬。

因此,在这样一片土地上无法生根发芽,对那曲人民而言简直就是天理难容,他们尝试过各种办法去栽培树木,但几千年来没有一次成功。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经过科学界长期的研究和探索,终于揭开了这个迷局,直接导致那曲县无法栽培树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极端的高海拔和复杂地形,造成氧气极为稀薄。

那曲县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加之复杂的山地地形,这里的气压极低,氧气含量远低于普通山地。

而树木的正常生长必须依赖充足的氧气进行光合作用、细胞分裂等活动;在那曲,氧气的匮乏严重阻碍了树木生长。

2.土壤为高寒冻土,缺乏养分。

由于高海拔和低温的双重作用,那曲县大部分土壤都属于高寒冻土。

这种土壤酸性强、养分极少,而且土层结构松散,树木很难在其中汲取足够营养,更难以延伸树根。

这使得即便种下的树苗,也很快就因无法获得足够养分而死亡。

3.极端的气候条件,风寒酷暑交替出现。

那曲县气候变化极大,冬季可以低至零下40摄氏度,而夏季最高温度也可超过30摄氏度;同时,每年从11月至次年3月都是大风季节,狂风可以肆虐长达100多天。

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树木很难适应,更不要说生长繁衍了。

有了这三大杀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个地方几千年来都无法长出树木了。

尽管如此,那曲县人民和科研工作者们并没有放弃,他们想方设法想在这片大地上撒下绿色的种子。

在修建青藏铁路、川藏线的历史进程中,来自各地的建设者和官兵对那曲县植树造林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时他们接到的命令是:每栽活一棵树并使其成活两年以上,即可获得记个人三等功的奖励(还有一种说法是奖励30万)。

然而面对那曲县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这项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共产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驱使着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前仆后继,与那曲县残酷的大自然展开了顽强较量。

他们试种各类树苗,改良土壤条件,设立温室大棚,可树木的成活率仍然极低,但有些树幸存了下来,在铁路、公路两旁零星生长,为这片荒芜之地渲染上些许生机。

比如在川藏线边上,有一棵松树已经活了20多年,见证了那曲县栽树历程的风风雨雨,它就像一个不屈的斗士,顽强地在恶劣环境下扎根,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寄托。

在21世纪,那曲县植树造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区域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引入了更多科研力量开展树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创新。

云杉是第一个取得突破的树种。

那曲县林业局选取了耐寒性较强的云杉,采用大田式培育的方式,严格控制水肥管理,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终于找到了适宜在当地大规模栽培的优良品系。

他们使用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的温室育苗,保证从种子到幼苗各个生长阶段的需求,这样培育出来的云杉树苗更加耐寒、耐风、耐瘠薄、抗病虫。

采取这些措施后,云杉树的成活率从 30%大幅提升到80%以上,在云杉等首批树木植栽获得成功后,那曲县林业局进一步扩大了试验树种的范围。

他们从全国各地引进了30多种乔木和灌木,其中包括柞树、黄杨、东北杨、青杨、油松、云南松、红桦木等高山耐寒树种。

这些树木充分利用了那曲县高原低温少病虫的气候条件,逐渐从引种树木转变为在当地自然更新,部分树种已经能够在野外过冬成活。

针对试验基地内新引入树种存在的问题,科研工作者还持续优化栽培技术细节。

他们设计了滴灌、监测树木生长数据的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精确控制水肥管理,确保树苗的成活率能够稳步提高。

为测定不同树种的适应性,工作人员还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多点重复测试树木的生长情况。

在大力推进引种更新的同时,那曲县林业系统也十分重视本地区已有优良树种资源的培育与应用。

像那曲县分布较广的沙棘,是当地的一种特有灌木,极为耐寒耐瘠薄。

技术人员采集沙棘种子,培育成长势优良的苗木后再次引种栽植,这种同地造林的方式,树木的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经过近十年科技攻关,如今那曲县已经初步构建了自主选育、培育体系完善的高原栽培新模式。

多个在地区建成示范基地,云杉、油松等乔木,与沙棘等灌木杂交配置栽植,形成错落有致的绿化带。

沿着主干道和乡村小路,不同品种组合的绿化景观一英里接一英里,那曲县也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长林”。

各试验基地的示范效应带动初具规模,不仅城镇建成了“绿色帷幕”,在偏远山村的田间地头,也已经零星点缀起绿树的身影。

那曲人民在劳作时,可以坐在树荫下歇息,孩子们也可以踢着球玩耍……曾经的“不毛之地”,也终于被点亮了生机的希望之光。

1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