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博士流浪:公费留学未回国,妻子背刺离婚,如今落魄无脸回国

任我去 2024-02-09 03:46:26

“我辜负了国家对我的培养,我没脸回去。”这句话出自于一个美国街头的流浪汉之口。流浪汉是名华人,乍一看蓬头垢面,双眼迷离,牙齿发黑,脸色通红,没人知道他在寒风瑟瑟的街头度过了多少个日夜。

流浪汉名叫孙卫东,人们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但这句话似乎在孙卫东的身上并不适用,否则他也不至于落魄到这般田地。

孙卫东曾是美国名校的一名高材生,师承李政道。李政道何许人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与杨振宁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凭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李政道的得意弟子,孙卫东的前途原本一片光明,为何沦落至此?鄙人曾经也是一名留学生,虽未企及孙卫东的高度,但了解完他的人生后,对他的遭遇既同情又理解。

学霸的大起大落

孙卫东出生于江苏省,1987年参加高考,荣获江阴市理科状元,之后被复旦大学少年班录取,从此开始研究物理学。

学霸终究是学霸,即便已经跻身中国顶尖学府,依然没有放松对学术的探索。由于在校表现优异,孙卫东获得了公费赴美深造的机会。

由此看来,孙卫东应该算是我的前辈,能够在上世纪末出国留学的大多有真才实学,而且研究科目基本以物理、应用数学、化学等干货为主。

不像如今,留学生大多抱着镀金的想法出国,学习的科目大多以商科为主,比如市场营销、金融等等,毕竟这类学科的毕业难度相对较小,但基本学不到什么实用性内容。

本人就曾毕业于英国某大学的金融专业,客观的说,参加工作后也能体会到,英国的学习经历对工作的帮助并没有想象那么大。我敢肯定,孙卫东流浪街头十余年,脑子里剩余的墨水依然比我多。

值得一提的是,张朝阳当时和孙卫东走的是同一条路,如今看来,张朝阳的运气比孙卫东好的多。

但孙卫东的起点是远高于张朝阳的,刚到美国时,便成为了知名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学生,只不过后来因为受到了“李文和事件”的影响,孙卫东被迫更换了计算机专业。

能够被李政道看中的人,学习能力必然不会太差,孙卫东更换专业后很快便度过了过渡期,最终拿到了计算机博士学位。

在美国学习期间,孙卫东曾发表过32篇SCI论文,科研成果卓著。说到这,我不禁觉得脸红,留学几年,本人甚至都不知道SCI论文的发表流程。

孙卫东毕业后,被华尔街的一家公司聘请为程序员,并在这里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职业生涯。由于是高学历人才,孙卫东毫不费力的拿到了美国国籍。

如今的中国,留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但学成之后能够留在当地的,不足百分之五。至于孙卫东留学的那个时代,刚刚经历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美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注度还未衰减,所以那个时代留在美国的难度只会比今天更难。

能够在华尔街工作,自然不用担心薪酬的问题,孙卫东拿着每月数万美元的高薪,原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直到一个女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个女人便是他的前妻,据说孙卫东的妻子是一名离异带娃的东北女子。至于这名“奇女子”是如何连哄带骗的让孙卫东与自己结婚的?这一点就不得而知了。

结婚之后,“奇女子”原形毕露,她接近孙卫东的目的仅仅是看中了美国国籍这一身份,拿到绿卡后,她一脚就将孙卫东踢开,从此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学生时代我就发现,往往学霸都比较专情,那些染着“黄毛”的街头混混,换女朋友比换衣服都勤,这种人对于分手、离婚,基本不会有太大感触。

毫无疑问,孙卫东就是专情学霸的代表之一,妻子狐狸尾巴已经露出来之后,他还多次试图挽留妻子,但均被无情的拒绝。从此之后,孙卫东的日子开始浑浑噩噩,日渐堕落。

2003年,孙卫东曾回过一次中国,与家人见面后,家人也察觉到了他的异常,但孙卫东从小沉默寡言,所以家人也就没在意,返回美国后,家人便再也没能联系上他。家人还以为孙卫东从事的是保密工作,因此不能与家人联系。

妻子的离去让孙卫东备受打击,他患上了幻听幻视症,每天神神叨叨,自言自语。公司看到他的状况后,认为他不能再胜任目前工作岗位,于是将其辞退。

其实孙卫东大可不必如此,他的遭遇在那个时代非常普遍,很多女子为了洗净自己“黑户”的身份,选择与拿到海外国籍的男子结婚。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冤大头”只会越来越少,于是这些女子改变了策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用浏览器登陆“net bird”、“UK bird”等海外社交网站,你会发现很多女子在网站上发布征婚启事,大多有一条硬性条件,“男子必须要有身份”,更有甚者,发明出了“商婚”这个词。

潜心搞学术的人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但这类人往往爱钻牛角尖,如果换做普通人,遇到被骗婚的情况,大多吐口唾沫,咒骂两句,然后回归自己的生活。但像孙卫东这类人,或许他们不具备独自消化负面情绪的能力,因此造成了他如今的结局。

好在街头乞讨的孙卫东被好心的华人认出,于是马上联系到了他的母校复旦大学,孙卫东的家人从复旦大学的校友口中得知了他在美国的遭遇。

即便孙卫东嘴上说着“没脸回国”,但以目前的处境来看,他无时不刻不希望能够与家人团聚。家人们也寻求了多方的帮助,甚至请求政府将其引渡回国,但由于孙卫东此时已经是美国国籍,这件事比较难办。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留学

虽说本人只是一名“英国水硕”,出国留学只不过为了混个文凭,自然不能与孙卫东相提并论。但当我了解到孙卫东的遭遇后,仍然对其感到同情。

海外生活的几年里,我也目睹过身边很多同学不断堕落。最初登上出国的飞机时,他们也曾意气风发,虽没有奢望像孙卫东一样在学术道路上有所成就,但也都希望自己有个圆满的留学生涯。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坚持到了最后,我也深深的体会到,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留学。

可能大家有一个误区,留学生大多是富二代,到了国外之后美女、豪车、美酒相伴,每天沉醉在灯红酒绿之中。其实并非如此,就拿我的同学来说吧,除了极个别,大多数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只是因为国内就业环境太差,为了逃避工作,去海外读个硕士。

我和我的同学们生活也都非常节俭,有时候理发的钱都舍不得花,托朋友从国内带个推子,自己给自己理。

海外读书和国内读书最大的区别就是独立性,我所说的独立性并不止体现在生活上,更多的体现在精神上。

国内高校的宿舍基本上四到六人一间,过的是集体生活,遇到烦心事,约上室友找个烧烤店喝两杯,第二天可能就什么都忘了。

但国外比较重视私人空间,大学基本不设置宿舍,学生的住宿基本会承包给校外机构,基本以公寓为主。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独处能力,能够独自消化负面情绪。虽说留学期间也有比较好的朋友,但总体来说相处的比较平淡,除了上课,平时见面的机会并不多。

海外的学习环境对国内学生并不友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与欧美存在天壤之别,中国的传统课堂以老师为主导,中国学生从小就被教育尊师重道,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中国学生刚到海外,非常不适应。我当年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才适应了国外的学习生活方式,这一期间吃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看到孙卫东的消息时,让我想起了一位同学,后面暂且称其为小张。小张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本科期间年年拿国奖的主,妥妥的学霸。我所在的学校对雅思成绩要求是6.5,小张同学裸考考到了8。

小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太健谈,每到长假,我和几个同学都会结伴去欧洲其他国家游玩,每一次也都叫小张,但她每次都拒绝了我们的要求。

最初我们也没在意,学霸大多都不合群,可能她把学业看得比较重。刚到英国时,我们便被希腊老师的蹩脚英语打了一闷棍,好在大家课后相互合作,弄懂了老师所讲的内容。但小张从来不参加我们的课后讨论,我们都以为她听懂了老师所讲。

第一学期期末,小张的成绩令我们大跌眼镜,六科挂了四科,这时我们才意识到,这名小女生其实根本没有适应这里的生活,她就像是被扔进海水里的鲤鱼,日子过的很挣扎。

第二学期,我们在课堂上就再也没见到过小张。突然有一天,大使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被拉入了我们的中国学生群,“张XX同学的家长已经五天没有联系到她了,如果有人发现她的行踪,立刻联系大使馆,她的家人很着急。”

虽说小张与我只能算是朋友圈的“点赞之交”,但我依然与同学们在整个城市搜寻她的线索,最终在一个中餐馆老板口中得知,小张参加了某教会的洗礼仪式。

后来我通过百度得知,那个教性质上与国内的传销组织类似。小张的父母得知女儿的情况后,立刻办了一个加急签证,来到英国把女儿接了回去。

当时是我去机场接的小张父母,车上聊天时,她的父母哭诉:“小时候我们对张XX的教育有问题,只在乎她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心理方面的教育。”听完她父母的话,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她在我们的小圈子里显得格格不入。

话题回到孙卫东,美国社会其实比英国更加复杂,毕竟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不像英国,只要能够融入华人的小圈子,也能混的风生水起。想要在美国立足,必须要努力融入它的整个社会,这对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极高。

关于孙卫东的沟通能力,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抗挫折能力一定比较欠缺。他原本可以拥有光明的未来,却因为没能战胜自己的弱点而前功尽弃。

我同情孙卫东,主要是因为他在学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就像我的同学小张一样,虽说没有强大的内心,但我从未质疑他们的学习能力。

当年钱学森先生回国前遇到各方阻挠,他的遭遇与孙卫东相比如何?他为什么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在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吗?显然不是,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首先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结语

早在十九世纪末,英国海军军官寿尔曾这样评价晚清留学生:“从智力上说,他们和西方学生不相上下,不过在其他各方面则远不如后者。这自然是由自小的抚育方式造成,他们沉默寡言,缺乏激情,从来不运动,而且不懂娱乐。”

大概是受国情的影响,中国的基础教育不主张发扬个性,提倡整齐划一,这种教育模式的确与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相吻合,但这种模式扼杀的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

我们老说“勿以成败论英雄”,但事实上,国人还是比较喜欢“唯结果论”。这就导致我们的教育模式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子女茁壮成长,家长一定要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多加注重对孩子心理、性格的培养。

最后,希望孙卫东能够早日回到祖国,无论你在外有多么落魄,只要你的心还在中国,那么这里就永远是你的家。

0 阅读:0
任我去

任我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