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8月21日深夜,德军上将保卢斯命令第6集团军强渡顿河,担任先锋是300多艘橡皮艇,他们在夜幕的掩护下,慢慢向对岸划去。
由于缺乏照明弹,苏军只能对着河面乱打,不仅没有效果,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德军炮群趁机猛轰,很快将对岸火力点清除干净。

8月22日清晨,德军占领顿河渡口,随即向60公里外的斯大林格勒发起冲击。一支200多人的德军精锐突击队,跟在难民和溃兵的后面,试图浑水摸鱼,夺取城区入口,结果反被苏军全歼,二战最惨烈的巷战由此拉开序幕。
破釜沉舟守城的苏军,接到了不准后退的命令,日夜不停的修筑街垒和防御工事,为了坚定士兵的意志,50万居民没有撤走,使市区的工厂保持运转,特别是“红色十月”拖拉机厂,还能生产T-34坦克。这让苏军士气大振,准备在市区与对手决一死战
保卢斯意识到,对手是破釜沉舟,迫使他打一场巷战了。他指挥的第6集团军,是德军最精锐的野战军团,下辖19个师,总兵力21万人,大部分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战斗力极为强悍。按道理,只需要一波进攻,就能拿下目标。

可是在突破“顿河防线”后,保卢斯就发现,他无法全力进攻。因为朱可夫指挥预备方面军(31万人),正在向伏尔加河走廊开进,准备“粉碎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集团”
为了抵御朱可夫的突袭,保卢斯命令11个师沿着顿河草原布防,防御近200公里长的战线。如此一来,用于进攻的兵力,只剩下8个师。
苏军在城内残留有第62、64两个集团军,尽管损失巨大,但加起来,还有8个完整的步兵师和数不清的民兵营,总兵力至少是德军的3倍。此外,还有源源不断的援兵,渡过伏尔加河,进入城内。
更重要的是,为了缓解城内守军压力,将更多敌人调离市区。朱可夫指挥的预备方面军,已经对德军左翼发起猛攻。可是进攻面太窄,连续打了10天,付出上万人的代价,也没能前进一步。
危险的左翼当然,朱可夫的努力没有白费,负责防守左翼的德第14装甲军损失惨重,并且没有得到任何增援。这让军长维斯特哈姆心急如焚,他多次汇报,要不了多久,他将无法保证左翼安全。如果无法增援,就应该终止冒险,将部队撤回顿河西岸休整。
这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建议,可是不符合希特勒的要求,因为按他的设想,拿下这座城市的同时,还要拿下高加索的油田,这种“既要又要”的做法,让德军兵力捉襟见肘,自然无法进行增援。

于是维斯特哈姆不仅没有等来援兵,反而遭到了撤职,理由是对战况过于悲观。这让保卢斯暗暗心惊,不敢提出撤退建议,而是督促进城的士兵,全力发起冲击,争取占领全城。
争夺制高点9月14日上午,德军的三个精锐步兵师,组成了突击集群,在霍特第4装甲集群的策应下,向城北的“马马耶夫岗”发起猛攻。
此处是城区地势最高的位置,也是市中心,占领这里,就能俯瞰全城,还能用重炮,对城内防御工事挨个点名。苏军的指挥部,就设在“马马耶夫岗”,可见其位置之重要。
9月15日,德军经过一天激战,终于攻占了“马马耶夫岗”,然后居高临下的冲了下来,只用一个冲锋,就打到伏尔加河岸边,控制住了城内70%的街区,同时还将城内苏军一分为二,准备逐个击破,这座城市危在旦夕……
危机时刻,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英雄站了出来,他就是第62集团军司令——崔可夫中将。他命令在伏尔加河东岸的预备队第13近卫师,用一切可以搞到手船只,迅速渡河进城,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马马耶夫岗”
殊死一搏由于对手的机枪架设到了伏尔加河岸边,苏军伤亡率惊人,仅仅渡过伏尔加河,就损失了3000多人。成功过河的7000多人(其中1000人没有武器)没有丝毫畏惧,立即向“马马耶夫岗”发起冲锋。

德军早就成了强弩之末,在苏军的勇猛攻击下,被打得屁滚尿流,半天时间就丢掉了阵地。重夺高地的苏军士兵,也没高兴多久。因为对手的轰炸机群,开始对“马马耶夫岗”狂轰乱炸。
到了9月17日,编制1.1万人的第13近卫师只剩下了326人,虽然依旧控制高地,但早已不堪一击。可是增援迟迟不见踪影。因为他们自己就是预备队,是最后一股力量。
督战队的冲锋打红眼的崔可夫,马上找到了萨拉耶夫上校,他是内务部派往该地区的督战官,手下有3个团的督战队。崔可夫要求他们立即集合起来,全力增援“马马耶夫岗”
按照隶属关系,萨拉耶夫是监督作战的,可以不接受崔可夫的指挥。不过在崔可夫的强硬要求下,萨拉耶夫只得将督战队集合起来,冲向了最前线。

崔可夫
就这样,同样缺乏预备队的德军,被苏军督战队挡在了“马马耶夫岗”下面,虽然数次发起攻击,再也未能攻占这个制高点。如果当时,保卢斯再有一个师的兵力,就能夺回“马马耶夫岗”,用火炮控制全城,进而切断伏尔加河渡口,让城内增援彻底断绝……
陷入泥沼的德军可是历史没有如果——拿不下制高点的德军,完全失去火力优势,只能端着冲锋枪,逐屋逐巷争夺阵地,加上断壁残垣,限制了装甲车辆活动,让德军的进攻更加艰难。最前线的新兵,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军官为3天。
一栋普通的民房,就能争夺数十次,付出上百人的代价,以至于流传了一句玩笑就是:“我们占领了厨房,但客厅还在敌人手里!”

惨烈的巷战让双方损失惨重。唯一区别就是,苏军能通过伏尔加河源源不断的获得增援,而德军几乎没有获得增援。
无奈之下,保卢斯命令掩护侧翼的新锐步兵师,进入城区巷战,在城内被打残的步兵师,出城掩护侧翼。这种“饮鸩止渴”的替换,让朱可夫的进攻更加轻松,逐渐将保卢斯包围了起来。

到了战役后期,苏军在外线发起的“天王星”反攻行动,集中了150万人,5000多门重炮,光“卡秋莎”就有1500门。

弹尽援绝的德军无力抵抗,终于被围歼在城下,晋升为元帅的保卢斯也当了俘虏,二战的转折点就此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