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新突破:非局域能量改变的首次实验证实

万象经验 2025-04-01 10:21:57

量子力学不断挑战我们的经典物理认知,揭示了一系列超越日常直觉的奇异现象。其中,最令人费解的现象之一便是非局域性,即两个纠缠粒子可以瞬间影响彼此的状态,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多远。发表在PRL上的论文《测试两个量子存储器之间的非局域能量改变》标志着该领域的一项重要实验进展,该研究首次实验证实了量子系统中非局域能量分布的变化。

理论背景

该实验的核心现象是量子纠缠,即粒子间的一种奇异关联状态,使得对一个粒子的测量会立即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量子纠缠最初被用于研究自旋或偏振态,其实验验证主要受贝尔定理的启发,表明爱因斯坦所质疑的“鬼魅般的远距作用”确实存在。然而,纠缠不仅限于概率状态的非局域变化,还可能影响更具体的物理量,如能量。这一实验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探讨能量是否也能在纠缠系统中非局域地被改变。

量子存储器是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长期存储量子信息,并允许后续的操作和读取。在该实验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两个量子存储器,每个存储器存储了量子激发态。通过操纵其中一个存储器的光子探测过程,研究人员试图观察远程存储器中能量的变化是否能够非局域地发生。

修改后的干涉仪实验

为了研究非局域能量变化,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干涉仪实验装置。其核心结构类似于马赫-曾德尔(Mach–Zehnder)干涉仪,但其关键区别在于实验中使用了两个量子存储器作为干涉仪的可控节点。

在实验过程中,一个量子存储器通过拉曼散射过程生成斯托克斯光子,同时另一个存储一个原子激发。由于这两者在量子层面是纠缠的,探测斯托克斯光子的行为将会对远程量子存储器中的原子激发状态产生非局域影响。研究人员调整斯托克斯光子的探测方式,以观察远程量子存储器中原子激发状态的变化。

主要实验发现

实验的核心发现是:通过操控一个量子存储器的光子探测方式,远程存储器的能量状态发生了可测量的变化。这一现象首次实验证明,非局域性不仅体现在概率分布上,也可能影响物理能量分布。

该实验结果支持了包括德布罗意-玻姆理论等量子力学解释。根据这些理论,量子粒子伴随着一个导航波(pilot wave),而该波动可以非局域地受到远程粒子的影响。实验结果与这些理论预测一致,进一步支持了量子非局域性的广泛适用性。

尽管观察到了非局域的能量转移,研究结果仍然符合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则。实验表明,尽管量子纠缠允许远程能量分布的改变,但其本质是量子相干性的体现,并不违反光速限制。

更广泛的影响与未来研究方向

非局域能量改变的发现可能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网络等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例如,通过利用纠缠态进行能量调控,可以在分布式量子计算架构中实现更高效的能量管理。该技术或可用于提高量子存储器的效率,并优化量子通信中的能量传输方案。

该实验还涉及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即现实的本质。传统观念认为,能量是一个局域属性,但该研究表明,能量在纠缠系统中可以非局域地变化。这一发现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假设,并可能促使科学家重新审视量子世界的本质。

结论

这篇论文是量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该实验首次证实,能量这一基本物理量可以在量子系统中非局域地改变,这一发现进一步拓展了量子纠缠的适用范围。

该研究不仅丰富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同时也对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或将进一步揭示量子世界的神秘特性,并推动人类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认知迈向新的高度。

0 阅读:0
万象经验

万象经验

知识、经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