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猪肉颂》看似滑稽实际是在幽默中蕴涵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长安听雨 2023-05-30 11:43:42

元丰二年(1079),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被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当时的黄州猪肉便宜,可是,黄州人不大会做。于是,苏轼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之后,研究制作出来味道可口的“东坡肉”。并且写下了这首《猪肉颂》。

猪肉颂

(宋代)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苏轼对待烹调的态度非常严谨,准备操作一丝不苟。洗干净煮饭的锅,放上少许水,燃上足够的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诗人力求把烹调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得稳妥、仔细、不马虎,透出一种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精神境界。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苏轼制作猪肉的过程中,用小火慢炖,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耐着性子,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诗人写得是煮肉,其实就是一种修行,也正好切中了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人生弊端。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苏轼发现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由此联想到正因为黄州猪肉是司空见惯的食物,没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更谈不上去考察发现它的内在价值,而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黄州猪肉便宜,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于是,苏轼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潜力,研究了一套做猪肉的方法 ,成为后世流传的“东坡肉”。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轼对自己创造的烹调艺术十分满意,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也不去在意别人说什么。字里行间展现了他的佛学修养,蕴涵了深刻的人生感悟的。“两碗”二字,不但写出了胃口的满足,更写出了心灵的惬意。

全诗没有精致的语言,更没有美丽的意象,只是用最平常的话叙述了做猪肉的过程,而这个做菜过程如同做人一样,准备食材和工具的过程就像是准备做事之前的谋划。看似叙述如何做菜,却藏着诗人真切的人生感悟和深刻的哲学思想。

2 阅读:269

长安听雨

简介:读唐诗宋词 看远方风景